�籍江苏徐州,明永乐二年家族迁居顺天府武清县王家坨,十二岁入宫,因为人机敏勤谨,受大太监王安赏识,被分派入信王府中陪伴侍奉五皇孙朱由检。朱由检当皇帝后,对这位陪伴自长大的太监感情极深,亲切地称呼他为曹大伴。崇祯五年时,曹化淳成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并兼任东厂提督。
山东叛军全力突围的消息,深深震动了大明朝廷,也让崇祯皇帝大为震惊。
原本他以为,叛军只会在登州城中苟延残喘,最终会被明军海陆合围加以消灭。却没想到,看似瓮中之鳖的叛军,竟然还有这般力量,能够兵分两路,共计18000的精锐兵力突围。
年轻的皇帝有种被大臣深深欺骗的感觉。
多少拼力搜括穷苦百姓,好不容易得来的宝贵粮草银两,源源不断地填入了剿灭山东叛军这个巨大黑洞,竟然只能换来这个结果!
接到紧急军情奏报的皇帝,悲愤莫名。他在奉天殿中,对正好从陕西进京述职的兵部尚书张凤翼失声大吼:“张伯起!你不是对朕说,登州叛军剿灭在即吗?为何现在叛军又大败官军,重新突围?汝之话语,岂非戏言!”
张凤翼一身冷汗淋漓,连连磕头谢罪,他连忙向皇帝表示自已会亲往登州,去好好查办下面剿贼不力的将领。他这番表态,多少平息了一点皇帝的怒火,随后张凤翼赶紧找了个理由,离开了这杀机四伏的奉天殿。
只是,没等他起身前往登州,长期粮饷不足的宣大镇士兵闹饷哗变,更有传闻说后金又要从宣大入寇,于是,救火队员张凤翼不得不放弃前往登州的想法,在给山东巡抚朱大典下了严厉的谕令,要他限期剿灭突围的叛军后,便心急火燎地直奔宣大镇而去。
这寒风呼啸的大冷天里,一路小跑的曹化淳微胖的脸上冒起细密的油汗,但他不敢停下来稍喘口气。因为自山东叛军之势又起后,心忧如焚的崇祯皇帝严令他若接山东的军事奏报,绝不可担搁,需得第一时间交给他。
跑得气喘吁吁的曹化淳,终**速地进入了乾清宫,随后恭敬地将高起潜的奏章送到了崇祯皇帝饭桌案旁。
边批阅边吃饭,是皇帝最新养成的习惯。
这个衰老溃烂内忧外患的大明帝国,有多如牛毛的紧急奏章要批阅,年轻的皇帝心力憔悴应付不暇,为了节约时间,从前段时间开始,他开始边吃饭边批改奏章。
他的午膳极简单,一小碗黄米饭,几盘小菜,一小碟酸腌雪里红,一小碟油炸花生,便是一个当时统治着世界上最大帝国的君主的正式用餐。
实在寒碜得让人惋叹不已。
《明史》中记载,崇祯皇帝为了筹备军饷,生活极其俭朴,平日里,吃穿用度,都是尽量节省,甚至衣服破了,都是让堪称贤内助的周皇后缝补。而崇祯朝的最后几年,皇帝的俭朴更是到了让人无语的地步,他甚至地把自已的银制夜壶都让太监拿去卖了换银子筹军饷。
而真实的历史总让人叹惋,这位俭朴度日,勤政程度堪比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崇祯皇帝,最终却只落得个身死国灭的悲惨结局。
“陛下,这封奏章,是山东监军高起潜八百里加急送来的。”曹化淳语调谦恭地说道。
崇祯皇帝哦了一声,接过奏章看了起来。
曹化淳紧张地观看皇帝的表情。
这段时间以来,皇帝看完奏章便发怒的样子,他见得太多,甚至有好几次皇帝失态将奏章摔在他的脸上,好象他曹化淳是专门带来坏消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