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2)
作者:曾鄫      更新:2022-10-14 06:45      字数:3276
�单。就是借这次机会摸一摸武里南对华夏的政-治态度。

  随着经济建设,华夏跟世界贸易量越来越多,对其它地区的资源需求也是越来越大。而武里南控制的刺加海峡正好卡在华夏海运的咽喉上,对华夏的经济甚至国家安全影响甚大。加上随着武里南经济和国力逐渐恢复以及加强,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但是从99年开始,武里南似乎从以前的亲华夏立场做了一个很大的转变和调整,他们跟米国走得更近。虽然武里南跟华夏没有海域岛屿争议,但是在华夏与其它东南亚国家发生争执时,这屁股坐的有点偏。但你说武里南就此走上了亲米疏华夏的路子却说不过了。这几年,武里南跟华夏的民间交流是如火如荼,互相经济投资也逐渐增长。毕竟两国血脉相连,语言相通,风俗相近。

  在这种情况,华夏非常希望能够从武里南模拟两可的态度中摸清楚它的真实态度,或者是摸清楚武里南政-治核心集团对华夏的态度。派系是知道苏望跟已经是武里南政-治核心的核心-陈家的关系非常不错,所以向中-央建议,让他借着这个机会,从私底下摸摸陈家的态度,从而达到了解整个武里南高层的心思。

  苏望见到陈元庚时,发现这厮身上居然穿的是武里南王家海军上校军装,一问,原来他已经成了武里南海巡第二舰队参谋长,而海巡第二舰队就是负责刺加海峡的巡逻防务。接到苏望的电话,他特意从云阳附近的海军基地请假回到延庆。

  坐上陈元庚开来的车,向他家的别墅开去,一路上陈元庚忍不住向苏望讲起自己过去几年的事情,看得出来,这小子在海军混得风生水起,心里应该很感激给他好建议的苏望。

  刺加海峡南边是刺加满国的领土,北边是武里南的宁南半岛,通过狭长的里边地峡与武里南在中南半岛的主要领土相连。宁南半岛地势狭长,两边临海,又多山地丘陵,所以农业不发达,俗称“岛领“。而武里南在中南半岛的领土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俗称“陆领”,中部、南部是中南半岛第二大河丰水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肥沃,水利发达,是东南亚有名的粮仓,其稻米出产在全世界都有名,全球品级最高的四种稻米,有三种出在这里。

  武里南的“陆领”从华夏宋末立国开始,就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是武里南强大富庶的基础,别的不说,当年抗战期间,武里南就是凭借“陆领”的稻米出产有力地支援了大半国土沦陷的华夏。甚至有历史学家说,如果没有武里南从丰水江逆流而上越过蓬加、丽达两国源源不断的粮食支援,华夏的抗战可能会艰苦一倍。

  陈元庚聊着聊着又忍不住聊到武里南当前的政治局势上:“老苏啊,表面上看武里南一派平和气象,实际上是各方矛盾一触即发,就如同火山爆发前的宁静一般。”

  从陈元庚的叙述中,苏望总结出武里南目前的矛盾从历史上看是宋末迁移过来的旧华族与明末迁移过来的新华族之间的矛盾;从地域上看是“陆领”与“岛领”之间的矛盾;从经济上看是农林派与贸易派之间的矛盾;从政治理念看是保守派与新进派之间的矛盾。

  实情很简单,“陆领”开发时间久,曾经为武里南创造了巨大财富,也为“先到先占据地盘”的旧华族提供了强大根基。后到的新华族在“陆领”占不到优势,就顺势把“岛领”给占了。

  可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农林产业没落了,已经不能再像以前在武里南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而“岛领”从六七十年代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中转贸易和金融服务,赚取了大量财富,迅速成为武里南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加上近两年在岛领南部和里边地峡附近海域发现储量巨大的石油天然气,更是为新华族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