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七节 改编剧本(2)
港版电影的优势是他有着全港最吸引人的演员阵容,和香港人特定的心理,不过如果想要让电影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利维认为把环境改的更现实一些是好的选择。
因此,他还是更加希望,这部电影更贴近于现实一些:也许拍摄的时候,可以通过取景,让电影本身更美一些,不过不能够出现港版中那样的处处一尘不染的景象。
而且,在这些需要保证的同时,还要有人物的塑造问题:香港电影缺乏铺垫,是他们多年的老毛病了,而记忆中美版的电影,也一样是缺少铺垫:马特达蒙的心境转变,实在是苍白无力,演员演的差,导演不重视警察这条线,编剧又是胡来,完全毁了这个角色,这些地方,都是利维需要重视的。
如何在前面留好了铺垫,让后面的人物的性格改变看起来是顺承的,理由应当的,而不是突兀的,这是利维希望剧本改变了的。
当然,除了这些,需要改动的,还有台词:港版的台词过于文艺,虽然其中有些地方很棒,可是整体的风格,还是不够写实。而美版的台词……不是有两句f词,就可以算是黑帮的,黑帮片该如何重视自己的话语,这也是很重要的。
黑帮片有些台词是可以很经典的,教父里面的台词,多少年后人们都还铭记于心。利维希望能够把港版中的一些经典台词翻译过来,而美版中的那些f词嘛……他是肯定不用的。
他不是斯科塞斯,他不接受那种过分的简单粗暴。他的电影里面,需要的是更加含蓄深沉的感情,不是满篇的痛骂。
而且,除此之外,利维也希望加进去一些比较独特的镜头:记忆中,美版的无间道风云,除了使用不少的无间道原有的镜头外,也用了不少其他港片的镜头:比如说在路上的追逐战中,通过路边的风铃看到人影,两个人如出一辙的装扮在风铃中显现——这样的镜头,是出自于暗花的,而在废弃工厂中的杀人,手机铃声响起,也一样是暗花的镜头——只是,这个编剧实在不怎么样,好好的镜头,被他简单粗暴的推过,牛嚼牡丹一样的做法,完全失去了这些镜头的意味。
这些镜头,利维认为用的还是很好的,既然反正是香港买来的剧本,利维也觉得,使用一些香港的镜头,对电影更有好处,所以,他也选择了自己记忆中的几个港版电影的他认为不错的镜头,要求鲍勃写剧本的时候,把这些镜头用上——当然,至于说怎么把这些镜头表现的既有哲学意境,又能够让镜头充满张力,那就是鲍勃写剧本时需要注意的了。
这些林林总总的要求,已经让鲍勃相当焦头烂额了,更别提电影中需要交代两个主角的发展脉络,性格成因,同时要交代不同的故事,让两个人成为故事的主角,需要大量的交叉,平行蒙太奇镜头,这样的脉络需要理顺了,也是相当困难的。
而这些都要注意到的同时,鲍勃还得把这个故事,搬迁到美国——和利维记忆中,斯科塞斯选择了波士顿不同,鲍勃选择的城市依然是纽约——这座城市有着太多的黑帮片的经典之作,鲍勃也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加入这些电影的行业,选择的城市,自然也是这个经典的城市。
这些事情,都让改编剧本的工作量不断加大着,和利维脑子中还有两部电影的图像不同,鲍勃的一切改编,都得是自己揣摩着来可以说,这是个相当困难的工程。
想要把利维所有的要求全都体现出来,同时还不能够破坏故事的原有主线和精神内涵——这样的工作不容易。一个好的改编者,不是胡乱看看剧本,就下笔乱改的,原作中的镜头,台词的意义,自己希望改动之后的镜头的含义,台词如何翻译,这些都是要做到位的。有些人的改编只能说是抄袭,有些人的改编则能够有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