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七节 对历史的铭记(2)
都不寒而栗。
堆积如山的人头,随意杀戮的士兵,进行着杀人比赛的侵略者,在安全区内肆意强奸的军士,冷漠无动于衷的日军上层,在大屠杀中战战兢兢的第三国人士……
十几分钟的场面,在全城范围内,拍摄着这些东西,让每一个看到这些场面的人,都觉得从里到外的发寒。
好莱坞的观众们,看惯了各种各样的大场面,可唯独这样的场面,他们还是很少看到的。单纯刻画一两个人的战争电影,他们见多了,而这样的大群像一样的电影,可是很少见的。
张导演的电影里面,没有去描绘什么日本人深藏不露的人性光辉——利维对他的建议他很好的采纳了:这部电影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反战,他没有必要去说日本人有人性的光辉,因为战争本身就是泯灭人性的东西。
日本人也许也算是人,可是在残酷的战争中,他们已经被站成了鬼。长期的军国主义教育,反复洗脑的教导方式,战争的压力,道德的崩坏,人性再怎么光辉,也会被战争的扭曲和残酷变得麻木不仁起来,这些扭曲和残酷,才是一部战争题材应该去关注的东西。
强行区在一部战争电影里面歌颂屠杀者的人性,这根本是无视战争残酷性的做法。
在电影中,张导演也不是没有提及日本人的那些文化,不过他的镜头,用的相当具有讽刺意味。
就在拍摄完了这些之后,张导演的镜头就转向了拍摄日本人隆重的胜利仪式和招魂鼓的乐曲——只是,这哀伤的音乐和对屠杀极为冷漠的日本将官们怎么看都不协调,一方面是庄重的仪式,另外一方面是疯狂的士兵,这两者一起呈现,让人看到的,只是庄严的仪式下的扭曲的灵魂,以及那个所谓的文化仪式的可笑。
希望在一场伤亡无数的战争中用鼓声来勾起人性,这未免太儿戏了。
而这些东西,也引起了电影界的轰动。
以往的反应二战的残酷的电影也不是没有,可是,因为欧美国家拍摄这些战争限于电影的大小问题,要不然就像拯救大兵瑞恩,只能够拍摄一个战争场面,要不然就像是辛德勒名单,拍摄集中营的生活,大规模反映战后生活的电影,实在很少。
而一些想要描写平民的电影,又篇幅太小,最多也就是挑一两个人,描绘一下战争中的悲苦,比如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而像这部电影一样,上百人的杀人比赛,上千人的强奸,上万人,乃至数十万人的死亡,这是从来没有在电影中出现过的。
这样的悲惨的故事,欧美人不是没有——法国女人在二战中被强奸的一样很多,纳粹占领下的巴黎,200万人扔进集中营,10万妇女沦为妓女,生活一样很是悲惨。可是这样的悲惨生活,欧美的电影规模是反映不出来的。欧美电影的投资额度决定了他们的电影注定了只能够以点代面的反映战争的危害性。
而中国的电影不同,这部电影里面的场面和规模,都是让人惊叹不已的。对战争给平民造成的伤害,它揭露的淋漓尽致。
和它相比,同年上映的电影钢琴家可就差了很多。同样是二战电影,同样是用平静的笔调,可是它依然只是用个人命运来反映全剧的电影,无论是拍摄的手法还是电影的震撼力,都要差了很多。
生和死才是最为让人震撼的事情,和生死相比,其他的东西不值一提——如果说一两个人的生活,这个问题还有疑问的话,那么,在数十万人的生命面前,其他的一切,都显得渺小不堪。
可以说,这部电影的场面,造就了它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