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九节 不同的方式(2)
。有些在2d电影中常见,甚至非常好的方法,到了3d电影里面,就不能够再用了,而在3d电影里面,也需要开发出来一些原本的2d电影里面没有的技术——这些东西,现在利维全都在摸索。
实际上,在利维的准备中,这里面已经出现了很多的麻烦了。
最为简单,最为直接的,就是电影的光线问题。3d电影时模拟人眼成像原理,两幅画面的微笑视差构成距离感,让人产生立体的幻觉的做法,这样的拍摄方法,就决定了拍摄的时候,在光线的使用上面,比起来单机拍摄有了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玻璃会反光,在单机拍摄中,它只会形成一块光斑,拍摄起来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但是,如果是3d拍摄,那么同样的一块玻璃,因为两个镜头拍摄的角度不同,照映出来的,就会是两个不同的光斑,位置和形状都有差异,这个画面,自然也就不能够用了。
这样的小问题,折射出来的是大难度,在电影的拍摄中,有些时候,光线是最好的魔法师,眩光,棱镜,滤镜,覆盖镜头,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不同的角度来拍摄,已经成了2d电影拍摄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了,可是到了3d电影中,这些东西想要应用,就要重新再来一次,考虑如何拍摄。
电影效果如何制作好了,是非常麻烦的事情。比如说,一个雨幕如何让半透明的雨折射出来光芒?一场大雾,如何让烟雾体现出来层次感?一个人站在玻璃旁边,光线如何给到最好?这些东西,都使得详细考虑的。
而光线如此,色彩也是如此。在配色上面,3d镜头为了凸现出来层次感,深色调的颜色,也不能够使用太多。可是,一个电影的拍摄,总得有个颜色基调,如何才能够在保证颜色上正常,让人能够接受,这也是个问题。
更何况,除了这些,还有摄影师的问题——在单机拍摄里面,一个镜头中给予一些地方模糊化,可以很好的突出一些重点,可是,在3d拍摄下,如何才能够做到这些。这也是对摄影师的一个考验。
这些东西,利维从来没有和亚历山大提过,但是亚历山大很清楚,这些哪个也不容易做到。想要把这些做到最好,利维的付出也不少。而且,他说的也没有错,拍出来好电影固然是他的理想,可是拍摄出来一个能够赚大钱的电影,这也是亚历山大的理想。
大家都在为此努力着,谁也不轻松——比如说。这两天利维在做的调整轴间距,就是一个很麻烦的工作。
轴间距是决定观众看到的3d效果最关键参数,它是指在3d拍摄时两个镜头光学中心轴之间的距离。轴间距决定视差,大脑透过两幅有视差的画面获得深度信息,最终就能形成形成一幅有立体感的图像。
而如何确定这个距离,也就是利维现在的工作。
其实,在不考虑舒适度与正确性的前提下,轴间距与3d效果的关系其实很简单。轴间距越大,3d效果越明显。观众感觉画面的纵深感越强;轴间距越小,观众感觉画面的3d效果越弱,画面的纵深感减弱,这个规律。异常的简单。
可是,现实之中,自然不能不考虑舒适度和正确性。过大的轴间距,看似会产生很好的画面。可是却也很容易造成其他的后果。一个后果就是小人国效应——因为深度太大,很容易让观众们产生一种画面上的东西异常渺小的错觉。而再有一个更麻烦的,就是画面无法在脑中整合成立体图像——这样的麻烦。如果只是看不到立体效果还只是小事,更大的可能性,是让观众们眩晕,头疼,根本无法欣赏电影。
而轴间距过小,麻烦自然就是3d效果不明显,看上去和平面的差别不大。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