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清交战,看清初对火器的重视(1)
作者:古龙岗      更新:2023-01-12 12:27      字数:5776
  普遍流行这样一种观点,满清凭借弓马入关,所以在以骑射为本的国策之下对火器不思进取,导致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云云,于是满清成为万众唾骂的对象,满人也成为千古罪人,但是事实果真如此么?让我们从历史事实中寻找真相。

  让我们先看看明清交战之时,明军的火器装备表:

  全營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

  騎兵1000人;

  炮兵400人(管理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

  共計官兵5000人。

  裝備火器:霹靂炮3600杆(步兵火銃);

  合用藥9000斤;

  重八錢鉛子90萬個;

  大連珠炮200 杆(多管火銃);

  合用藥675 斤;

  手把口400 杆(炮兵防身用手銃);

  盞口將軍160位(野戰重炮)。

  孫承宗編煉的車營資料(標準車營):

  全營兵力:步兵3200人;

  騎兵2400人;

  輜重車夫512人;

  各級軍官,侍從,傳令,雜役515人;

  共計官兵6627人。

  裝備火器:槍1984枝,

  其中鳥銃256枝;

  3眼槍1728枝;

  大小佛朗機共256挺;

  各種火炮(紅夷,神飛,滅虜等等)88門。

  裝備車輛:偏廂車128輛(戰車)。

  輜重車256輛。

  按理来说,这样的火力配置,即使不能够取胜,自保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可是明清交手之下,只要是野战,明军十有八九是全军覆没,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拥有武器,人员,资源优势的一方,在几十年中一而再再而三的打败仗,而且一旦失败就是全军覆没,这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当中这样的现象是非常罕见的,要知道冷兵器时代要全歼敌人的难度可要比热兵器时代的难度大得多。一般历史研究者都将这些原因归罪于明朝政治腐败黑暗,将领无能之类,这些大的方面恶魔不想多谈,只是想就明清野战的具体战术方面做出具体的分析。

  最先是抚顺之战,明清的第一次大规模野战爆发,对阵双方为广宁总兵张承荫的万余援军对努尔哈赤的两万清军,时明军分三处据险、掘壕、列火器安营。张承荫企图以3营分进的方式与后金决战。二十一日,双方激战于抚顺关东边外。后金兵冒死陷阵,战不多时即将明军三大营层层围困。明军不能敌,右营游击刘遇节率先逃走,各营相继溃乱。后金兵随后追杀,明军死伤无数。总兵张承荫及副将、参将、游击、千总、把总等官共50余人阵亡。后金军追杀40余里,歼明朝援军十之八九,获战马9000余匹、盔甲7000余副,其它器械无算。这场仗似乎就是一场魔咒,以后的明军野战,几乎统统是按照了这场战斗的模式一场场地输掉。

  接着就是众所周知的萨尔浒大战,首先就是被世人诟病的分兵四路,分进合击。对照上面的抚顺之战,有没有看出什么相同点?不错,明军又开始模式化的分兵,搞什么分进合击,总帅杨镐犯这个毛病,手下将领接着犯,如同传染病一般。首先是抚顺路主将杜松,他到达萨尔浒之后,立马分兵为二,自己亲自率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