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屯兵安阳(2)
作者:二号穿越者      更新:2023-02-24 16:38      字数:3539
�见崇祯一脸忧虑,心里便留了意。行了君臣大礼,崇祯给杨嗣昌赏座、赏茶,这个举动极不寻常,杨嗣昌更是处处留意,揣摩圣意。

  杨嗣昌略一品尝,便知是新村绿茶,忙连声称赞:“好茶,好茶!”

  崇祯沉着脸说:“茶是好茶,如果肠胃不好,喝了绿茶,反倒对身体多有危害!”

  杨嗣昌一怔,听出话外之话,说道:“余总督在河南,平定匪患,抗旱救灾,功劳不小,只是其军队规模发展速度过快,已然不是一个地方卫所编制,这点让微臣深感忧虑。”不愧是官场老手,他很快地领会崇祯意图,一语中的,正中崇祯心思。

  崇祯说道:“余翔确为能员,不过河南新政与大明律多相违背,如各地效仿,我大明只怕会分崩离析。是以,朕岂担心任由余翔一意孤行,会助长其骄纵之气。”这无疑明说了收回河南特权。

  杨嗣昌听闻大吃一惊,崇祯皇帝这种态度转变之大,令他很意外,他略微一想说道:“据微臣所知,河南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绩,是因为其炼钢、造枪技术精湛,如果将这些技术收归朝廷,余翔即便在河南闹出动静,如果在武器上占不了先,一定不会做出出格事来;且河南是朝廷粮赋重地,现今朝廷处处缺钱缺粮,余翔治理有方,今年的税赋不应减免。”此举要釜底抽薪,要来炼钢和造枪之术,对河南商业和军事造成影响,缴纳钱粮,让其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崇祯觉得此法可行,他更在乎利用此试探余翔的忠诚度,不过他深知,处事要有度,不能将余翔逼反,这也是崇祯所不愿见到的。

  崇祯拟旨,命赵嘉诚为传旨官,来到安阳,向余翔宣读圣旨。

  圣旨大意是朝廷对于余翔在河南成绩予以肯定,对炼钢,造枪之法甚是关注,望能将此炼钢、造枪之法贡献给朝廷,发扬光大,增强大明武力,让蛮夷不敢入侵。另外朝廷财政吃紧,往余翔尽快缴纳今年粮赋,以解朝廷燃眉之急。

  余翔接到圣旨后,内心非常矛盾,如果将炼钢,造枪之法交出去,河南震慑四方的优势便尽失,跟严重的是,这些技术一旦被清人窃取,后果不堪设想,会加速明朝灭亡。另外,崇祯皇帝明知河南今年大旱,按理说应该发放救灾粮和银子,退一步说,减免赋税理所应当,然而现在居然反过来,居然催缴粮赋,意欲何为?

  河南虽然进行保粮区建设,取得一些粮食,但是还是远远不够,何况目前前来河南的灾民已然不是河南一省,陕西、山西、河北甚至南方的灾民涌入河南,河南承受着大明赈灾的重任,如果崇祯稍微明白一点,就不会做出这个决定。

  余翔左右为难,秘密召集王承恩、李岩商议对策,他对王承恩非常信任,相信他是一位明事理的人,会以大局为重。

  余翔道出心中忧虑以及当前面临的困境。

  王承恩表示理解,同时指出,如果抗旨不遵,将会带来严重后果,首先崇祯帝那一关过不了,从此以后,崇祯帝会心生隔阂,以后难以君臣同心,其次,那些以前弹劾他的大臣会卷土重来,没了崇祯帝支持的弹劾,其后果不堪设想,弄不好会引起全国范围内的抵.制绞杀余翔运动,袁崇焕便是一例。

  李岩说:“进呈万岁的,应该是最好的,最为成熟的东西,莫不如将坩埚炼钢法和燧石枪造枪技术进献给万岁。”他的意思是将已经淘汰的技术进献。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折中方式,余翔比较认同李岩的这种做法。先进的技术,无论如何也不能献出来。

  王承恩继续说道:“身处河南,才知河南抗旱救灾的不易,万岁让缴纳粮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余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