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把四十五章 这个官不好做(3)
作者:青史尽成灰      更新:2023-02-27 04:09      字数:4199
�政,有历史,有地理,有天文历法,有农耕常识,有物价信息,也有海外贸易。

  总而言之,能接触到底的知识,几乎都有,顾振华正想扭转科举考试一篇八股文定命运的局面。后世很多批判科举制度的,其实多数都搞错了方向。

  科举作为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根本没有问题,相反在后世绝大多数的现代国家之中,全都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显示了这项制度强大的生命力。

  科举比起血缘,要公平公正了无数倍,其实最大的问题出在考试形式和内容上面。在唐朝的时候,科举考试还有数学,法学等很多方面,可是宋明以来,经学逐渐统治了科举。就连武举都被严重排斥,变得可有可无。

  八股文这种东西固然能考察人的能力,但是范围太窄,而且文章有非常大的主观xing,又没法保证公平。无数的读书人皓首穷经,熬白了头发,也考不上,相反一辈子盯着那几本书,还弄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成了废物点心!

  科举的制度要保留,但是内容一定要给,就从眼前这次做起。

  当然这种颠覆传统的做法,马士英也不是怎么支持,因此顾振华只能在寻求考取河南屯田官的士子之中进行。

  小册子发出去之后,就受到了热烈的追捧,南京的印刷作坊昼夜不停,拼命的赶工,结果还是供不应求。最后甚至要闹到三五个人围着一个小册子,开始拼命的抄背。

  大夏天正是最炎热的时候,朱成海甩开了衣服,光着膀子,和三个书生一起抄书。一边抄还一边念叨着:勾三股四弦五、九月种麦,入夏收获、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府百又四十,周百有九十……

  “朱兄,你费这个劲干嘛,不是说了吗,想去河南的才要考这玩意,咱们就在江浙当屯田官,根本就不用废这个劲。”

  朱成海看了一眼秦时孝,翻了翻白眼,忍不住说道:“秦兄,你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啊?”

  “朱兄,你怎么这么说我啊?”

  “哼,你算计算计,河南官员几乎都跑光了,现在去当屯田官,用不了多久,就能升到知县,甚至还可能往上走,蓟国公求贤如渴,人所共知。你要是留住了南直隶和浙江,还想往上走,简直是痴人说梦。”

  “这还有什么差别吗?”

  “这道理还不简单吗,大明的官都是异地为官,非进士不入正途,屯田官肯定不入正途,以后开科取士,你把自己放在哪里?”

  一旁的四十来岁的士子也笑道:“摆明了屯田官在江浙就是一个临时的东西,多领一份钱粮而已。只有去河南,跟着蓟国公,那才是真正的出路呢。没看他手下不少将领都挂上了总兵衔,这才多少时间啊,要是安**光复了北方,咱们一展身手的舞台就更大了!”

  秦时孝也顿时恍然大悟,他急冲冲的甩去了衣服,也光着膀子,和几个人挤在一起,拼命的抄写。

  就在所有人的期盼之中,考试终于正式开始了,光是报名参考的学子就有四万六千多人,往常考试的场所根本不够用。安**只能紧急动员,在校场搭好了临时的遮阳棚,充作考场。

  虽然简陋一些,可是正式的科举考场也条件极差,这些士子们也都能忍受。安**想的还比较周到,每个人都发了食物,两个高端大气的茶叶蛋,一碗粥,一个馒头。

  考试一天完成,上午考八股时文,下午考常识。对于八股文阅卷,顾振华要求非常松,只要意思通顺,字迹顺眼,就能通过。至于常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