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有容纳大(2)
作者:
黑椒炒三国 更新:2023-03-27 20:57 字数:3198
�家是常事,忘记了而已,甚至有的时候他会忘了去给学生上课。
对于他来说,给钱让他进行研究,他宁愿呆在实验室里面,没人打扰他最好不过。
杨小林想让他当个挂名的主任,主要是想通过这件事情让其他的犹太科学家或者其他国家各个领域的顶尖人物来中国。二十世纪犹太科学家很牛的,不说别人,爱因斯坦要是能来加入中国国籍,杨司令愿意为他专门建一个实验室。
至于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那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了,而且这个事情并不好办,不是你肯把钱投上去就能办好的,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制度和完善的监督体系才可以。
这方面杨小林没什么经验,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的社会保证适不适合现在的中国他也拿不准,陈天华他们也都没有可实施的方案。所以杨小林最终决定先培养人才,不管体制是什么样的,人才都必须先到位才可以。
而且,这几年在民间对于医疗需求的增长也让有些地方的老百姓自己想出了办法。比如河南北方就流行一种做法,他们自己聘请郎中。
一个村子两百多人,他们会找一个郎中商议,每个月给你多少钱,然后我们村子里面的人只要生病了,你马上要去给我们看病,不管刮风下雨。
这个做法有两个好处,每家只要拿出并不多钱,就可以保证在目前郎中很少的情况下自己村子里的人看病有一定的保障,当然,耽误别人就没办法了。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他们请的郎中往往是医术比较好的,能看的了病的。
那些看一个死一个郎中,没人请你。
郎中也愿意,这笔收入相当不菲,而且是除了诊金药费之外的额外收入,医术好一点在当地有声望的郎中带着几个徒弟能包下七八个村子,每个月坐在家里不动不摇的几百大洋就到手了。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郎中少。特别是西医,在中国乡村非常少见。
杨小林和陈天华商议后决定,既然我们自己现在没有办法,那我们就不乱指挥,培养医学人才解决了医务人员缺少问题之后,看看下面的发展,也许用不了多长时间老百姓自己就想出一个好办法出来。
有的时候劳动者的智慧要比决策者高出很多,因为他们是直接利益者,他们走出的路一定会最符合他们的利益。所以这一次河南的两所大学全部都开设了医学专业,同时更专业的河南医科大学的建设报告也提交到梁启超的手里。
就是以河南的民间模式为试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关注着他们,发现他们现在的麻烦是缺医生,我们马上为他们培养医生,当他们的模式成型的时候,我们就把他们的模式变成国家体制。
郝伯特首相的访华迅速的改善了中英之间的关系,这首先是双方都想靠近对方,借着这个机会双方的媒体大肆的宣传郝伯特访华的成就。特别是中英关系备忘录的签订,使得中国和英国很多方面的矛盾都得到了化解,最少在最近几年之内如果局势没有太大的变换的话,中英之间的曙光是明亮的。
郝伯特先生离开中国的时候中国政府又组织盛大的欢送仪式,天津码头上到处飘扬着“中英友好”,“友谊万世长存”这一类的条幅。而郝伯特首相更是绅士,在登上舰船的时候五次回头冲送行的中国人群摘帽鞠躬,当真让气氛被渲染到了顶点。
不管从哪一方面来看,中国和英国之间的关系好像就差一纸盟誓了。
法国人为此欣喜不已,印度支那那里面对着西南集团军的装甲部队颤抖了好一阵子的法国士兵终于松了一口气,法国总统在巴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