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党争(2)
作者:燕西风      更新:2024-09-21 01:13      字数:3125
/>
  杨老弟你可以算一下,仅辽东边军就有十四五万人,一人就算一两三钱的军饷,一年就要二百三十多万银子,这还没算军粮,军械等费用。算上这些,仅辽东边军一年就要消耗四五百万两银子。

  大明边镇共计九处,总不能把钱都拨给辽东吧?就是说一年九百万两银子的军费是远远不够的。

  朝廷现在都养不起兵了,再减免赋税,朝廷拿什么养兵?没有兵,拿什么抵御外虏?实际上,大明现在的情况非但不应该减免赋税,相反却应该增加赋税。”

  “再增加赋税,老百姓受得了么?”杨鹤疑惑道。

  张凤奇摇摇头:“其实朝廷定下的税额并不高,大抵不到三十税一,即便加上各种摊派也不到十税一。”

  “十税一的话应该不高啊,可老百姓为什么会觉得赋税高呢?”杨鹤问道。

  张凤奇叹了口气道:“下官历任三任地方官,分别在三个地方任职,这些年征收赋税,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每年到了征收赋税的时候,粮价都会暴跌。

  正常情况下,一石粮食能卖六钱银子左右,可是到了征收赋税的时候,一石粮食只能卖四钱银子甚至更低。等老百姓缴纳完赋税以后,粮价又回归正常,甚至还要高一些。

  就是说,老百姓在缴纳赋税的时候,要多卖很多粮食才能把赋税交上。

  比方说一户人家有田三百亩,每亩应该缴纳田赋三厘,三百亩应该缴纳赋税九两银子。正常时期,一石粮食六钱银子,他只要卖十五石粮食就够缴纳赋税了,但这时粮价是四钱银子一石,那么这户人家要卖二十三石粮食才够缴纳赋税。

  然后等地方把赋税解到户部以后,由于这时已经过了征缴赋税的时期,粮价回归正常,又变成六钱银子一石,朝廷用这些赋税只能购买十五石粮食。”

  杨鹤闻言皱了皱眉:“就是说老百姓交了二十三石粮食,朝廷却只收了十五石粮食。”

  张凤奇点点头,笑着问道:“你知道差得七八石粮食哪里去了么?”

  “粮商,差价被粮商赚去了。”杨鹤毫不犹豫道。

  “对,被粮商赚了去。每到征收赋税的时候,粮商便打压粮价,老百姓为了缴纳赋税,只能低价卖粮。等赋税期过了,粮商再按正常价格卖给朝廷。”张凤奇道。

  “就是说虽然朝廷的税额定的并不高,但是每到缴税的时候,老百姓实际缴纳的赋税都远远高于朝廷定的税额,奸商,奸商才是增加百姓负担的根源。”杨鹤道。

  “所以,朝廷只要能抑制住不法奸商打压粮价,就算增加一些赋税也没关系。”张凤奇笑道。

  杨鹤点点头,随即又摇摇头:“虽然增加一点税额看似影响不大,可是老百姓从土地里刨食,需要看老天的脸色,年景不好,粮食欠收,老百姓的日子就难过,这时增加的那点田赋,对老百姓来说就非常重要了。”

  “是,老百姓确实要看天吃饭,日子不好过,可是朝廷要养兵抵御外虏,只能从老百姓身上想办法。”张凤奇道。

  “可不可以不增加农民的田赋,只增收商税?”杨鹤道。

  “商税?那些大商家的背后都站着官绅士子,尤其江南一带,几乎所有的大商号都是这些人经营的,这些人怎肯缴纳赋税?”张凤奇叹道。

  顿了顿,张凤奇接道:“刚才咱们算账,朝廷现在的情况应该增加赋税,可是东林党人却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