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税收问题(2)
作者:燕西风      更新:2024-09-21 01:13      字数:3045
�钱如果只养父母妻儿肯定是够了,可若是再养几个仆人,养一两个小妾,那就远远不够了。

  杨鹤不知道张凤奇有没有纳妾,但是仆人却没少养,杨鹤经常见到的就有四个人,单就养这四个人,恐怕张凤奇的俸禄都不够。

  端起茶杯,杨鹤慢慢饮了一口,然后默默思索起来。

  在张凤奇身边听用的,杨鹤经常见到的四个人,一个是书办幕僚,这个人相当于秘书,帮张凤奇书写一些文书,拟定公文什么的,作为知县,事务繁忙,配个书办是很正常的。

  马夫一人,这人相当于司机,张凤奇到城外处置公务总不能走着去,因此这个人是必须要有的。

  听差二人,相当于办事员,负责一应杂务,比如说找人,送信,传达个命令什么的。

  这时也没个手机电话,想找人必须亲自去找,像刚才找胡县丞,找范柳,张凤奇总不能自己亲自去找,只能派人前去。

  应该说,张凤奇作为知县,身边有两个听差也不算多。

  这四个人,涉及到公务的至少有三个人,可是薪饷却需要张凤奇个人负担,如果张凤奇不贪污受贿,那就只能喝西北风了。

  猛然杨鹤想起明朝有一位著名的清官:海瑞。

  有一次海瑞的母亲过生日,他上街买了几斤肉,以至于满城轰动:海瑞买肉了。

  杨鹤不知道海瑞的官职是什么,也不知道海瑞的俸禄是多少,就算海瑞跟张凤奇是同一品级,一年的俸禄也是四十五两银子,那海瑞如果只是赡养老母,供养妻儿的话,断不至于连肉都买不起。

  就是说海瑞的身边应该也有听用之人,需要承担下人的薪饷。

  不过想来海瑞身边听用之人应该没有张凤奇这么多,不然的话,凭他如此清廉,真的只能喝风了。

  如果连海瑞这样的人身边都要有听用之人,那就说明,这些人是必不可少的。

  既然是必不可少的,那就不应该由官员个人来负担这些人的薪饷,而应该由朝廷来负担这些人的薪饷。

  朝廷不负担,官员自然不愿甘守清贫。

  应该说,大多数的官员并不想做贪官,实在是俸禄太低。

  这些人苦读多年,做官可不是为了过苦日子的。

  于是便开始贪污受贿,乃至想出种种办法盘剥百姓。

  杨鹤不相信大明的统治者们看不出这个弊病,如果谁都看不出,那不是说大明连个有识之士都没有么?

  根据杨鹤了解的情况来看,事实应该是大明的统治者们知道这个弊病,但是他们解决不了,因为国家没钱,国家拿不出钱来支付这部分人的薪饷。

  但是大明偌大的国家,为什么穷到如此地步?

  难道说大明的经济真的不发达么?

  杨鹤记得后世有历史经济学家曾说,明末,中国已经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连资本主义萌芽都出来了,这个国家的经济会不发达?

  如果经济发达,国家却没有钱,那就说明国家的制度是有问题的,至少税收制度是有问题的。

  想起张凤奇刚才说大明的田税是三十税一,也就是百分之三多一点,加上各种摊派才百分之十,很显然,这个税率是非常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