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回 南烨祝融统南中 马超兴兵报父仇(22)(2)
作者:
三卷天书 更新:2024-09-21 22:28 字数:3113
报仇心切一时犹豫不决,杨秋、侯选等将却皆劝求和。最后马超还是决定暂且与曹操讲和,毕竟打仗要想取胜不是靠心中愤怒,而是要百般权衡谋划才行。
韩遂见马超答应,便遣杨秋为使,往曹操营中下书,言请和之事,毕竟马超麾下马岱、庞德皆恨曹操,做不得使者。
曹操见了杨秋询问一番,并不马上答应,而是略微沉吟道:“你且回营,我来日遣人回报。”
杨秋辞去之后,荀彧便问曹操道:“主公之意如何?”
曹操一笑反问荀彧:“不知文若何意?”
荀彧道:“适才听杨秋之意,韩遂已无战心,马超尚在犹疑,二人并不齐心。所谓兵不厌诈,主公可假意许和,然后用反间计,令韩、马二人相疑,则一鼓可破也。”
曹操大喜道:“天下高见多有相合。文若之谋,正是我心中所想。”笑罢遣人回书道:“你若还我长安、潼关之地,我便退兵。”
马超得书之后眉头紧锁道:“曹操要我退兵还其地,岂可答应?”
韩遂见书道:“曹操若用奸计诈和,必然爽快答应。如今索要其地,定是真心求和。有道是漫天要价,坐地还钱。依我之见,曹兵渡河之后,潼关已不可守,不如还与曹操,我等退守长安。如此一来,我等得了长安,曹操得了脸面,两全其美。”
马超以为韩遂所言不错,便又命杨秋下书。曹操本是诈和,讨价还价只是为了逼真而已。这次得了回书,便教士卒搭起浮桥,作退军之意,只是故意延缓速度。
曹军假意退却,马超却不知情,只当曹操真的退兵便与韩遂商议退兵之事。马超道:“曹操虽然许和,但奸雄难测。若大军一拥而退,其随后追杀,我等受制矣。依我之见,不如叔父与我轮流调兵,徐徐而退。今日叔父向曹营防备,我军稍退。明日我军防备,叔父稍退。分头提备,以防其诈。”韩遂闻言依计而行。
有细作报知曹操,马超韩遂轮换而退,曹操便对荀彧笑道:“我事成矣!”说罢又问细作:“明日是谁向我这边防备?”
细作回禀道:“韩遂。”
曹操闻报大喜,次日便引众将出营,左右围绕,曹操立于中央,却不带兵马。韩遂营中士卒知道两军已然讲和,曹操又没领兵,并不太害怕。有没见过曹操者都聚集营边,想要看看这位与马超争锋多日的大汉丞相是何等模样。
作为天下地盘最大的诸侯,曹操也算是一位名人,早就被人围观惯了。见韩遂营中士卒观看,便高声笑道:“你等军士欲观本相尽管上前看个清楚。我亦是人,非有四目两口,只是足智多谋而已,你等不用心惊。”
韩遂士卒见曹操谈笑自若反而不敢妄动,没有一人真敢上前细看。曹操见状单骑出马道:“请韩将军前来叙话。”
韩遂早知曹操在营外,不过他摸不透曹操来意也没出营。此时曹操相请,韩遂便不能不出了。他见曹操一身轻衣并无甲胄,孤身一人立于营前,韩遂自己便也轻服匹马而出,总不能让自家士卒觉得自己胆怯。
二马靠近之后,曹操便道:“我与将军之父同举孝廉,我以叔事之。将军亦与我同登仕路,不觉有年。将军今年妙龄几何?”
韩遂答道:“年近四十矣!”
曹操道:“往日洛阳繁华时,我等皆青春年少,如今繁华不在,人到中旬矣!何时天下清平,我等罢兵共乐?”说罢唏嘘不已。
韩遂听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