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情绪归因()
作者:
孙科炎 更新:2024-09-22 02:41 字数:1949
能否正确评价你的情绪的起因、发展、结果,以及情绪问题中的相关责任人,决定着你是在情绪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还是在情绪的洗礼后获得新生。而能否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则决定着你能否进行正确的情绪评价。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在现实生活中,归因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心理现象。每个人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都有自己的解释。
每次和阿may在一起,没聊三分钟,就会被她的怨气醺出鼻炎。什么自己才华与潜力并茂,只是环境太差,同事太差,上级太差,真是英雄末路,虎落平阳,凄苦无奈……她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如果不是别人给我设置了某种障碍,我一定会顺利完成的。”“如果不是天气的原因,我一定不会闯红灯的。”“如果不是客户太挑剔,我一定不会发火的。”“如果不是经理没布置清楚,我一定会干得很出色的。”看着身边许多同事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升职提薪,而自己却常常纠结,她心里不能解释的最大疑问就是:“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案例中的阿may同样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自己出现的情绪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显然,阿may的抱怨表明她进行了不正确的归因。f.海德首创归因理论,他指出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外归因,即情境归因;二是内归因,即个人归因。
当作出情境归因时,我们把行为、情绪的原因看作是某些情境或环境中的东西,如环境所迫、他人素质太低、运气、机会、任务难易程度等。“小丹吝啬是因为家庭负担太重了。”当作出个人归因时,会把行为、情绪的原因看作是某些与个人相关的东西,如个人的性格、态度、意图、能力及努力程度等。
心理学分析认为,人们在进行情绪归因时往往表现出自利归因偏差,即在对他人归因时,倾向于高估人格特质的影响,低估情境的影响;对自己归因时,常常会给出情境归因——“我发脾气不是因为性格暴躁,而是因为环境太差!”当然,也有人在解释自己的情绪时,会给出内归因,但这种归因却扭曲了现实,从而走向对自我的否定——“我真的是太没出息了,太没用了,怎么老是让自己生气呢?”正是这些偏差造成了人们在情绪分析后反而会深陷更严重的情绪问题之中,如迁怒他人、怨天尤人等。
掌握并运用正确的情绪分析法,是进行情绪分析、评估的前提与基础。归因理论认为,在分析他人的情绪时,主要应运用合理的外归因;在分析自身的情绪时,主要应运用合理的内归因;同时,还需遵循求真原则,综合运用外归因与内归因;防止不合理情绪分析。
分析他人的情绪,主要应运用合理的外归因。
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为他人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绪给予合理的情境归因,容易使分析者表现出一种宽容大度的胸怀,并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经典之一便是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作为管仲的朋友,鲍叔牙将管仲合伙做生意时少出资多分红解释为:“家里十分困难,管仲比我更需要钱。”将管仲在战场上贪生怕死解释为:“家有80多岁的老母亲,管仲不能不忍辱活着以尽孝道。”将管仲箭射齐桓公解释为:“对主子非常讲忠义,可以重用。”这个典型的外归因成就了一代名相,也成就了一段千古友情佳话。又如,妻子将丈夫的偶尔过失性行为归因于情境,“出错是因为最近压力太大,我要想法帮帮才行。”这种归因不仅避免了一场家庭战争,而且获取了丈夫的感激,两人的感情从此更为深厚。
在分析自身的情绪时,主要应运用合理的内归因。
当出现情绪问题时,将问题的原因归因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