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民宅中的美学(2)
作者:空骑      更新:2024-09-22 15:45      字数:3346
��了自己童年的时光。很多人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舒缓轻松了不少。

  “这样一个不足三四平米的半开放空间,如果我们在这里……街场和街道之间的交界线上设置一道木篱笆。支上几个遮阳篷,摆上一些小桌子……”雷涛随手就在纸上将他说的这些画了上去。

  “临街露天咖啡馆!”任韬脱口而出喊了一声。

  穆楠也有些兴奋地补充道:“这个半开放的空间极有人情味,特别适合老人。咖啡馆茶座这些都可以做。而且这种空间还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她径直走到雷涛身边拿起了他手中的笔,在纸上画了起来:“在这个区域里种上一些具有观赏性的植物。那么它既为处在室内的人提供了可观赏的景致,同时又为室外空间增加了一处景点。美化建筑入口同时满足了看与被看两种需求,如果重复使用这一手法。那么就可以看到整个街坊区从各个角度始终有对景可以入景。这样几近平常的户外空间,其多功能的处理手法对当今的住区更新改造是很有启发性的!”

  “我们的前人其实都是非常有智慧的!这些理论在书本上都能看到,在我们的身边也天天能够见到。我们的爷爷奶奶老祖宗们,他们造这些房子的时候可没有这些理论呢!但他们朴素的审美要求,让他们的这些普通民宅在今天的人眼里看来那完全就是艺术品了!”慕斌淇也很是兴奋的说道。

  他是第一次在这些普通的民宅中发现了这些给学生们讲课时才会讲到的理论。他也是第一次真实的感受到,原来真正的美学就是在这些司空见惯看着顺眼的普通事物中总结归纳出来的。

  有了雷涛的启发,随后在公井这种邯江传统街区中极具特色的户外多功能空间的改造设计中大家又想到了很多点子。

  公井和街场一样也是传统街区中比较重要的户外社交场所。如果说街场是三两户邻居的聚会之地,那么公斤就是一个小区域内街坊们的社交bbs了。旧时的人们在井边劳作、汲水、洗衣、洗菜,排队取水的时候大家就在一旁闲聊、交流。各种街知巷闻的八卦消息都是从这公井边传出去的。

  传统的公井旁边有石凳。相当于现代公园里或者大型室内共享空间里的休闲椅,既能供人短暂休憩、等候之用,又可以进一步增加人们沟通交流的机会。而如果要投入商业运营,这些历史街区都会变成商铺、咖啡馆、茶座、书店、服装店等等各种商业设施。街道也就成了商业步行街了。而公井这种较大的公共区域正好可以作为街区中的休闲休息区域。有人提出可以设置一些青铜铸成的人物,将旧时邯江民间那种围井汲水等生活劳动场景表现出来。那就更加的符合这种历史街区的旅游氛围了。

  “公井在旧时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的地位以及其承载的文化意象是非常浓厚的。现在公井已经越来越少了,尤其在现代化的城市里更是难觅其踪。我觉得在这样的地方设置这些景观雕塑可以让人们在这个户外空间中寻找到一些人情味。让已经适应了现代化生活的人们也能够找回一些已经渐渐逝去的往日的乐趣。”三组的组长邬阳是个有些文艺腔的大男生,说话也总会带着一些小资情调。设计部的人给他取了个外号“男版张爱玲”,不过他提出的这个建议的确很让雷涛满意。

  雷涛带头给他鼓起掌来,弄得他都有些不太好意思了。

  相对于街场和公井两种户外空间来说,天井这种形制是空间围合程度最高。空间界限最为明显的一种。邯江传统民居中的天井是一户人家独立使用的。但这又不同于燕京的四合院。一般来说一幢房子临街没有街场,而必定就会有天井。

  一道高达两层的围墙,墙上一扇双开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