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建隆三年的那些事(下)(2)
作者:
午后方晴 更新:2024-09-23 15:50 字数:3013
宋九面对这个人尿法,悲催了。
这是什么科学原理?
跑了几天,高家将钱帛送到宋家。
某些方面肯定得罪了这个长公主,宋九却不是特别再乎,她非是太平公主,自己会害怕。然后将钱向民工发放,又将大姐的平安社钱一一还给乡亲,还得大姐难过得几天吃不下饭。
这都是小事,包括长公主,她当真是愣头青?若做得过份,到时候自己下不了台,她更下不了台。但阎罗王好见,小鬼难缠,这些神棍们不知天高地厚,宋九就怕他们来胡搅乱缠。闹将起来,公有公的理,婆有婆的理,反而说不清楚。
然后给了胡老大一些钱帛,让他张罗将河南的地买下来。
这时候朝廷也派了几十名工匠来到他那个新屋子,吃喝睡住,全在哪里,宋九要造桥,现在赵氏兄弟看到那个高炉子,再无怀疑。可这个技术必须要朝廷掌握,所以派来的工匠不少。这是一条,第二条是金明池水军不停地cao练,杀猪刀磨得霍霍响,李煜还继续在南唐一晌贪欢……
宋九正在计算材料用量,又画了几十幅具体的草图,朱三找到他说:“九郎,我要回去一段时间,告一个假。”
“怎么回去?”
“回家成亲。”
“成亲啊……”宋九不知道是不是要恭贺,朱三要成亲了,自己少了一块重要的挡箭牌。但人家要成亲,自己还能阻拦吗,说:“那么恭喜朱兄,你等等。”
宋九从屋子拿出两锭银子当贺礼,原来都是苦哈哈的,也不来什么虚的,什么礼都没有钱重要。若不过份奢侈,这两锭银子基本够他办一场婚礼。
“这个。”
“别这个那个,这一年我还要感谢你。”
“难道你不要我回来?”
“你成了亲还回来?”
“不教书我还能做什么?”朱三无奈地说,这几乎会成为以后宋朝三分之一读书人的命运,一生就用在读经义上了,结果什么事也不会做,包括做官都是胡来的做官。
“你能回来,我会很欢迎。”
“九郎,说实话,若是省吃俭用,一个月五缗钱也足够用了,不过……”
“什么?”
“我就担心以后书院成立。”
“你担心它做什么?你没有功名?非得进士才有功名?做了进士早就入朝为官,哪里还来教书,况且科举那么难,一年就那么几个进士,让太乙书院的先生来考,也未必考得中。一旦书院造起来,规模会很大,会请一些学问博渊的人来教,但能少得了你?至少二十年内离不开我,离不开我就离不开你。现在就怕书院拖得久,一旦开了,薪酬也不会就五缗钱。”
“那我就有数了,咦,桥怎么又改了?”
“这是我的新想法。”
朱三趴在上面看,看了好一会儿说道:“九郎,有句话我不知当不当讲。”
“你与我还有什么当不当讲的?”
&nbshun荒来临,百姓饥馑,杨州泗州官员请求朝廷发粮赈济。那时国家财政还没有变好,于是户部郎中沈义伦想了一条折中策略,说扬泗饥民多饿死,但两郡州仓里尚储粮百余万石,可以用它们来贷民,让百姓缓一口气,到了秋后新粟收上来再偿还朝廷。可是有一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