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深山的贵人(3)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2024-09-23 15:53      字数:4139
�降后周,以吏治能之故为秦州刺史。然后调到三司,因为看不惯赵普的贪婪行为,与赵普屡屡发生冲突。

  中间有没有赵匡义的影子,不知道了,但赵玭肯定不是赵匡义的人,若他都是赵匡义的人,那后果会很严重。于是两人时常角牛。赵匡胤也乐于看到这种局面,甚至赵玭屡屡逆违堂帖(中书未经皇上与两制官员审批,发布的一些细小政务命令),甚至对中书递过来的敕书也不遵从,赵匡胤也优容之。然而赵玭哪里能斗过赵普,尽管都姓赵。

  在赵普打压下,赵玭称足疾,求解职。上了三司,眼睛就望着东府。楚昭辅同样是霸府功臣,他眼睛也看着东府。甚至将赵匡胤赐给他的财物示之于众,我无子,以后老的时候全部归还国库。

  这就是矛盾所在,皇上似乎也需要这种矛盾。

  包括一些后起之秀,能囊入自己怀中,也不能落入赵普手中。

  没有一个是好惹的。

  但宋九眼中根本就未考虑过他。

  这次任命有些让人震憾,也有年轻的官员得到高位,不过姓质不同。宋九升迁的速度太快,一干衙内嗷嗷叫,要宋九在顺店请客。宋九未同意,那能吃得起吗?这么多衙内不是吃饭,是放血,几十桌吃下来,将宋九的血会放得一干二净。

  但宋九终于明白一句话的含义,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宋家的老家是大名府人,宋德少年参军,实际与家乡等于隔绝了联系。连大姐也不知道祖籍还有什么亲戚。这回知道了,毕业考前夕,居然陆续地有一些亲戚从大名府赶来认亲。宋九那有这空相认,甚至是不是亲戚,都让他感到怀疑。

  又不能不认,他自己写的师规,人不能忘本。但那样叙起来,自己得有多少亲戚?情急之下,将大姐喊过来,让她招待。还好,玉苹长袖善舞,又亲自替宋九出面,一一将“亲戚”与“族人”打发,当然破费是免不了的。

  毕业考开始,比宋九想像的要好,二年级的学子已经真正学到一些较为深奥的知识,补贴又增加了,没有一个人愿意离开,全部留下,想再学一年。一年级三班一百五十名学子有六十多人愿意留下,特别是那三十几家富家子,没有一个人愿意走的,他们家才不差钱。八十几个学子因为家境问题,想要趁早毕业。

  就是这些人,也未必能全部通过毕业考。也就是今年学子虽多,能放出来的学子未必有去年的多。朝廷书旨下达,不管如何,必须挑出五十个学子给朝廷。其他的听任各奔东西。

  很多店家听闻后捶胸顿足,宋九的书印了三次,共计一万五千多套,这套书成了乾德四年最畅销书籍。不过那是书,没有人教凭自学,又有几人吃得透。观念也不一样,这些书放在后世,许多人就自学成才了,放在宋朝,启蒙书籍稍微好一点,到了一年级的知识,大多数就成了天书。还得要轰抢,不然抢不到人。

  宋九吃着黄瓜。

  今年种植大棚蔬菜的人多起来,宋九说了四百亩,在各个衙内**下变成无效的决定,最后变成七百亩。不但是去年几样蔬菜,几乎所有略高产的蔬菜全部试种,还有西瓜。不听宋九的话,导致产量激增,价格大幅度下跌,市价跌成了两百文钱一斤,而非是象去年那样几缗钱一斤。有盈利,盈利不多。

  宋九也派人指导,合计近达二十种瓜果蔬菜,种植方法,施肥数量,温度湿度控制皆不同,经过今年比较,将结果记录下来,明年就可以编出一本农书,一是献给朝廷,二是给菜农指导。最终它还是菜农的一项收益,而非是衙内们的游戏。

  种的人多,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