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太监国度(2)
作者:
午后方晴 更新:2024-09-23 15:55 字数:3449
��棉籽,皮棉下去,棉籽浮上铁滚。原理还是一样的原理,不过这种去籽机更省力,速度也更快,量也更大。然后将竹弓改成桑木大弓。
不知道黄道婆那是怎么弄的,也许一样,也许不一样,那个不管,差的就是纺织机,暂时还没有用到布上,因此将这两样带到皇宫,献给赵匡胤。
赵匡胤看演示后,让他坐下,派宫女沏茶,说道:“这也算是功劳,虽产量不及你说的产量……”
“陛下,非也,一是在岭南,还是在琼州岛,一是在中原,气候差异太大,六十斤皮棉不为过份矣,至少良田细心种植会出现这个产量,陛下再稍等几年。”
赵匡胤挥了挥手说:“勿用,就是这产量朕也开心了,朕也在关注,许多旱地皆适宜种植,虽产量低一点,但只要少许灌溉水就能得活,一旦推广,自此北方冬天无忧矣。你易知足,朕也易知足。”
若无赵普在里面搞三搞四的,实际与赵匡胤打交道也不难。宋九心中叹了一口气,国家当真需要赵普,需要平衡,一起拿下去不就得了,他说道:“那也不行,必须产量更高。那么人人家中有新衣新被子,再加上粮食增产,衣食无忧,才是盛世到来。陛下文武兼备,要努力开创一个比文景,开元还要好的盛世。”
“不急,朕听说你生了一个女儿,宋十万。”
宋九差一点喷出茶水,连忙道:“是万娘。”
赵匡胤也乐了起来:“等她长大了,这个媒朕来做,十万缗嫁妆哪,朕都舍不得。”
这次,连他身后宫女也弯下腰偷偷笑。
“朕听说书院有点乱?”
“是人多,微臣能力有限,又是第一年,以后逐步调整,又增设了许多课目,有些紊乱,明年就会渐渐好转。”
两人谈了一会,但赵匡胤并没有将陶谷上奏之事说出。
宋九回到家中,还要准备一件事。
密州的船造好了,经过了一些修改。对于船宋九有很多误区,包括速度,认为它不及蒸汽船,实际是错误的,若顺风三天就到了倭国,速度何其之快。但帆船也有帆船的局限姓,必须要顺风。逆风行驶那就困难了。一般到高丽与倭国,从杭州出发,一年一个来回,顺风去,顺风来,路上时间并不会很长,十天左右。余下时间在两地停留,有的人在倭国呆的时间长,便在哪里娶妻生子,另设家小。也有风险,但因为时间短,风险下降。
可是从登密二州去,距离缩短了,实际很麻烦,因为路上多是侧风,这很危险的,唐朝倭奴国造船业不发达,想直接来登州,恰恰相反,往往风一吹,能吹到高丽或者南海去。如李白的那个朋友。有的人聪明,便在高丽转程,先到高丽,从高丽再折到倭国。走直线不行!
宋九选择的还是这一条线,先顺海湾绕,到高丽,再从高丽折到倭国,船上配置了指南针,海图,望远镜,以及皮筏子。就是船碰了礁石,也可以做皮筏子逃生。这一折就不那么危险了,而且又设计了各种侧帆,利于侧风航行。将船体下降,装置大橹,两个国家皆不大熟悉,人手不能少,遇到逆风时也可以划橹行驶。
然后带去一大堆琉璃,没有凭何瓷器与丝绸,只有琉璃,以后它的价格越来越贱,这时候要多骗一点钱帛回来。
四艘一百来吨的船,两家整整调去两百余人。
衙内们思想一起跟不上了,好不容易一起哄到泉州,人家泉州不玩了,去玩高丽。到高丽没那么容易,首先要打造海船,要请水手,值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