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辞戟(上)(4)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2024-09-23 15:55      字数:4386
是可以的。宋九称它们为兼差役。

  余下的皆必不可少。

  再分,例如壮丁,他们平时服役训练之外,同样也能抽出一些时间参加耕种,可以通过免税等形式补偿。

  尽管这样择,一州加上诸县,最少还需要一百到四百个常任差吏。普通的一两百人足矣,一些小州几十人就够了,但象广州四百人都未必够。好在岭南物价比较低。

  因此两者役法全部不用,而是雇佣差吏,勇武有力不识字者做粗笨活计,读书人做文吏,象宋江文武兼备之流可以做押司。然后根据户等征收差役钱,一差吏给年薪两十到五十缗钱。数量有些大,正常两百个差吏最少五六千贯钱,但摊在几百户甚至近千户头上,并不重。最主要有一个很好的基础,那就是南汉税重。

  这时执行免役法包括富户在内,都不会有怨言。

  但防止万一,还要给予一些补偿措施,承诺以后广修水利道路,使他们收入增加,简化商税征收程序,本州之内商品只征住税,不征往税,于广南流通,只收一道往税。若是售给番人或者南唐福建与湖南、大理、交趾,再补一道往税,余下杂税一律不得增加,若有胥吏苛税,可以于各州诉讼,各州包庇,来广州诉讼,是事实者不仅退还多收的税务,还会弥补损失与路费。进行一些差价补贴,富裕州府略多征免役钱,补贴贫困山区州县,这些钱帛朝廷不会挪用一文,减轻贫困州县压力,再根据情况,五年一次调整。

  “这倒是一个好办法,能向全国推广,”王明喃喃道。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中小地主与中小商人全部释放出来,他们做一笔生意,也许就能赚几百贯钱,那么岭南更富。多是雇佣,各州县官员就有话语权,利于朝廷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会给各州县读书人一个生存机会,一边替朝廷做事一边可以继续苦读,那么人才会越来越多,甚至可以在这些磨勘后的文吏当中提拨官员。也更好地体现了宋朝的齐民政策。

  “它只能在岭南执行,还要甄别,那些生蛮最好不要招惹他们。至于全国,那不行,因为已经形成了利益集团。执行得太迟了,若再过几年,岭南稳定,利益集团形成,同样不能执行。”宋九又举了一个例子:“王转使,你能让赵普相公父子交纳商税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