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危机(3)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2024-09-23 15:55      字数:3862
。若是周仁浚做得好,那可能是一个重大政策变动的前兆……

  兵行诡道,广南在暗中准备,但外表看不出任何迹象。

  黄河再度出事,还是澶州。原因很简单,宋九那个模型就能看出来,澶州地形低,而黄河两端地形都比较高,往东是在诸山区里穿行的,因此多从这里决堤。也就是黄河自己儿要找更好的出海口,它只能从澶州找,一路向大名府沧州而行,都是地势比较低的地方。

  并且这一年雨汛来得早,五月就到来了,大雨下个不停。赵匡胤苦逼的派曹翰发五万民夫前去塞堤。宋九说了原理,但赵匡胤疑神疑鬼,问诸宰相道:“霖雨不止,朕日夜焦劳,不知所措,难道是时政有所失?”

  赵普只好说道:“陛下临御以来,忧勤庶务,有弊必去,闻善必行,至于苦雨为灾,是臣等失职。”

  赵匡胤沉默一会,说道:“朕思之,恐是后宫幽闭者众,昨天命令查后宫,太监宫女共三百八十余人,于是告谕他们愿意回家的,说出理由与情言,得到一百五十几人,朕厚赐遣其回家。”

  赵普等臣称善。

  也就是这一择后宫仅有二百三十几名太监与宫女。

  宋朝皇宫不大,可终是皇宫,这么大的地方要有太监传旨,要打扫卫生,要洗衣做饭,要准备宫宴,虽然说宫女与太监不人道,但这个数量少得不能再少。

  算是仁政,作为大一统王朝后宫就这些个太监宫女,可以说是破了记录。但前面遣送,后面黄河又决于大名府,河南河北诸州皆大水,没有遭受河决之苦,然而全部出现严重内涝。

  赵匡胤又胡思乱想,难道朕做得不好吗,于是下诏禁广南百姓采海珠,不管是民用或官用,都不准采,会死很多人的。

  然后前面诏书一下,黄河又决于阳武县,上汴水决于郑州,下汴水决于宋州。

  赵匡义悄声道:“皇兄,去看看那个模型吧。”

  不能往老天上想,不能越施仁政,老天越生气,没这个道理儿。

  二人带到中书,赵普也为黄河头痛,他是宰相,一有灾任务更重,为这个黄河召宋九来商议过四次。宋九未说什么,但让小吏陆续又送了几个模型过来,第一个模型是黄河自澶州改道进入沧州,第二个模型是河北地势抬高后,由黄入济,第三个模型是将济水与大野泽糟蹋的差不多了,由开封东部进入淮河。

  模型放在中书问题不大,可真的出现了,那怕出现一次,都会是天大的灾场。

  赵匡胤看着这个模型问:“则平,至今无良策?”

  “老臣想不出来,若分流卸洪,河水缓慢,泥沙沉淀更厉害,危害比现在更烈。或者减缓泥沙,陛下,让能陕西百姓不耕不种吗?”

  赵匡胤也揉脑袋,他觉得唐朝很不好,留下一大堆烂摊子给他,例如武将专权,例如这个黄河。

  两人从中书走出来,赵匡义道:“皇兄,新水泥出来,下诏鼓励百姓使用砖石建房吧,它们同样漂亮而华丽,费用虽略贵一点,但不象木房容易起火。皇兄可以做一个表率,于宫中用砖石修一个宫殿。再者,鼓励百姓用石炭与蜂窝煤。再问询宋九,问他那些养殖场如何。那么黄河上游诸水泥沙能部分缓解。否则仅是赈灾费用,国家就支付不起。”

  办法是好办法,但赵匡胤迟疑了一会道:“以后再议。”

  赵匡义想到赵普的木材生意,没有再说,又华丽的消失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