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 硕麦(中)(3)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2024-09-23 15:56      字数:3119
里长得快挤到一起黄澄澄的麦穗,一个个呆若木鸡。

  卢多逊说道:“硕麦啊。”

  “可是它不能推广,不然难以想像,”楚昭辅惋惜地说。

  但它长得好吗?宋九想想这一世的麦子长势,再想一想前世的麦子,也不知道它长得算不算好。

  赵匡胤说道:“宋九,派人收割吧。”

  “好。”

  一会儿赵匡胤嫌慢,便让亲卫也下去收割,为了得到确实的产量,吩咐亲卫慢一点没事,千万不要漏掉了任何麦秸,也不要将麦粒弄掉到地上。接着命令官吏亲自丈量。

  这一条他做得很好,不怕上报,我亲自过来看,亲自过来量,但宋九没有当真,那怕一千斤,也不能推广,那怕四百斤,也无伤大雅,肯定比其他麦地里的产量高得多。

  麦子割下来,还要晒两天,才能脱粒,赵匡胤派亲卫看守,连学子都不让他们碰了,又带着群臣回去。第三天复来,这次不但计算产量,还要观稻,不但在河南这片试验地里种,还要在玉津园里载稻子。

  赵匡胤也很想知道选用最好的种子,最科学的种植方法,最优良的土壤,以及各种人工出现的肥料施用后,粮食产量的极限在哪里。

  人多啊,为了这几亩地麦子,一百多少号人马上阵,一会儿就将麦子打出来,正好太阳不错,放在小谷场上晒,赵匡胤带着大臣们去顺店吃饭。下午开始晒扬,应当还要再晒两天,麦子水份才能晒去,但赵匡胤等不及了,也不可能为它等上好几天。

  很快麦子弄干净,几个小吏用称去称,无论是丈量时的尺,还是称,都采用了宋九那种标准化后的度量衡仪器去测量的。还有,宋九不是那么太重视,也没有弄虚作假的必要。因此这次测量十分准确。

  称过了,两个三省小吏计算,其中一人出自书舍,不是书院,是宋九最早先出去的学子之一。一人拿着一个大算盘,迅速就算了出来,显然不相信,又对视了一眼再做计算。连算了三遍,其中一个小吏说道:“卢相公说得对啊,硕麦,硕麦!”

  赵匡胤喝道:“倒底多少。”

  这产量必须让朕知道,你们在喊什么啊,还不快禀报我?(未完待续。。)</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