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十一章 同病相怜(上)(2)
作者:
午后方晴 更新:2024-09-23 15:56 字数:4506
��就怕养民心……不但河洲契股,以后河洲的事务我也渐渐淡出,正是因为这个养民心碰不得。自古以来敢养民心的,要么就是懵懂无知,要么就是王莽之流,没有一个有本领的重臣敢去养民心。”
赵匡胤默然。
他的优点很多,最明显的优点是在军事上,所以他死后许多后人感到惋惜。
但赵匡胤缺点也不少,宋朝有很多让人称道的地方,例如齐人,在唐朝科举中进士的贫困子弟十不足一,李世民那句赚得英雄尽白头,实际是一句空话,包括部曲制门阀制,都是一个两极分化严重的社会。在宋朝才是真正的科举,包括教育也开始向平民敞开。还有各种以后看起来也落后,实际在当时很人道的政策。
可这些政策多与赵匡胤无关,要么就一个齐人的口号,都是在赵匡义,以及后来的宋真宗宋仁宗手中逐步完善起来的。赵匡胤虽喊出齐人,种种政策仍极不公平,只能说他开了一个很好的头,后来者便于逐步完善。
另外一个让他送命的缺点,就是不敢放开用人,国家有没有人才,那天吕馀庆与卢多逊说得很清楚,所推荐的大臣可以说九成以上皆是一代名臣,五成以上可以进入宰辅。然而至今宰辅除了卢多逊这个权谋大师外,没有一个新鲜血液。赵匡胤打压柴系功臣名将是对的,换宋九登基也会这样做,然而又不放心新人,于是权利往赵普与赵匡义手中收拢。
这一条远不及赵匡义。
不敢大肆提拨新人,也就丧失了极好的拉拢自己新班底的机会,而旧派班底又在赵普手腕下催毁得差不多了,实际此时赵匡胤已经很危险。
正是这个缺点,赵匡胤沉默许久才说出一句话:“好好做,冶铜研究结束后,朕会赐你一国公。”
就没有了。
赵匡义又是幸庆又是惋惜。何谓硕麦,皇兄。你看错了,不是麦子。是人哪。
宋九并没有拒绝,什么国公的就不要了,这次献股之功,再加上以后冶铜之功,做为代价,向赵匡胤讨要一件事。那就是玉苹。
正好那时南唐差不多也快拿下,拿下南唐,就不会对契丹有多少忌惮,然而契丹那边暂时很忌惮宋朝。只要辽使来京时,赵匡胤派人委婉说一句话,这么久过去了,萧燕燕那边也应知道得到玉苹价值不大,就会将人送回来。这是宋九想好的第三套方案。
但现在不能说,功不大,玉苹只是一个小妾,那怕是私下里说,赵匡胤也不会恩准。
至于麦子的功劳。宋九根本未想过,无论它怎么高产,是不能推广的,算什么功劳?顶多说这个产量出来了。让大家乐上一乐,也知道麦子原来也有这个产量啊。
还有他的冒进,卢多逊找他。咱们将河北弄下去吧,宋九动手了。但原来计划不是这样的,那才是真正的温水煮青蛙式的消灭河北。缺点就是慢一点。可能象曹彬用兵,会产生变数。卢多逊、苏晓与楚昭辅联手,背后还有一个赵匡义神出鬼没,几方推手,河北必然很快倒下去。河北一倒,各种不好的事就会翻将出来。赵普抹了一身黑灰。可这是七伤拳,伤人也伤己,招来许多衙内憎恨,包括他们父母。其中甚至极个别人的分红还没有将本钱收回来,河北就没有了。
虽说想上位,早晚必有人憎恨,不过这种做事风格,不是宋九喜欢的。
这时能让赵匡胤为他的小妾出面么?
宋九高调撤出河洲所有契股,至少从账面上算,他在河洲所有收益一起投入研发,甚至还从海上那些船收入上拿了不少钱帛也砸了进去。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