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势不两立(3)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2024-09-23 15:57      字数:3742
�是它是隐形的,不易看出来。

  再者,三司官员。

  赵普将王仁赡拿下去,当时也没有想到宋九会回来,还以为他在登州呢。

  王仁赡罢职。属下宋琪、雷德骧、奚屿、王遹或贬官或离开三司,赵匡义以候陟与王明同判三司。刘保勋判勾院,擢恕为度支员外郎,联振为盐铁推官,元圯并权本曹判官事。也就是三司主要官员几乎换掉了三分之一以上。

  王明与曹彬一样,对赵普不恶。候陟与赵普却不是很感冒。

  但赵普也不好反对,难道三司几个大佬全部用他的人?不要说赵匡义了,在赵匡胤手中赵普也不敢这么做。

  刘保勋等人宋九不大熟悉,可两个大佬太熟了,候陟会帮助赵普说话?

  王明虽与赵普不恶,然而与宋九交情非浅,顶多中立罢了。

  没有三司的支持,李昉如何成功?

  赵匡义暂时的偶像是唐太宗,会不会同意李昉之举?

  因此李昉呈奏后,有几个官员随后摇旗呐喊,看赵匡义没反应,一个个不吭声了。

  随后两个大佬先后恢复了平静,不错,宋九这时能称为宋朝的大佬,只要他不让赵普倒下去,那就是宋朝的一面旗帜。或者他懦弱不敢反抗赵普,又不能称为一面旗帜。

  两人各有各的事务,灾害多,支出多,国家经济吃紧,赵普不得不专注于手头的事务。宋九则关注着西北以及北方。

  这是赵匡义所想要的。

  首先似乎有了平衡之道。

  其实宋九虽有能力,性格也不能称为软,只能说性格偏向阳光一面,然而赵匡义现在则需要一个凶狠的打手,为他子孙铺好道路,显然宋九不合适。这时候赵匡义仍需要赵普。

  因此一个在西府,一个在东府,各做各的事,这是赵匡义最想要的结果。

  至于宋九与赵普会有什么感受,莫忘了,你们都是朕的大臣,朕给了你们最高权利,这点委屈算什么?

  然而两人甘不甘心?

  赵普在处理政务之余,仔细地思考着宋九的弱点所在。

  看来不能在军务上动手了,皇上好大喜功,宋九种种是投其所爱。

  也不能在海外上动手,随着海船增加,几乎每年都听到船毁人亡的消息,然而它利润太厚了,参与的权贵子弟很多,包括新的亲家高家,包括自己的儿子赵承宗以及侄子,手里都有一艘或几艘船,只是各自经营方式不大一样。若从这方面打击,等于自己打自己脸,而且会得罪很多人。

  也不能从书院打击。

  看似宋九在书院的烙印很淡,但赵普知道实际宋九与书院学子还有着一些淡淡的联系。可以说九成以上学子对宋九有着好感。

  可不能碰它。

  时到今天,书院学子出了五百多名官员,其中有二十几个知州,八十多个知县,以及其他的地方官员与少数京官。但最高职位不过是知州。造成这一结果,是赵匡义也察觉出这一点,而且先前的学子与宋九联系更紧密,提拨他们赵匡义产生了犹豫,后面的学子因为资历还不能上位。但实际按照他们的政绩,朝廷已经委屈了他们。

  若打压,做得也太过显眼,打压少数人,中低层官员倒下几个不管用,打压全部,人数太多,根本办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