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五十年(2)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2024-09-23 15:57      字数:3646
��方。

  他没有偷工减料,全部用埽填堤。

  想要牢固的堤坝,最好是石头水泥坝,现在水泥出来了。可成本太高。还有史上后来发明的鱼鳞塘,这个也让宋九提前弄出来,它代价同样不菲。另外就是钱氏在钱塘江推出的笼石法,这个成本也不低。还有便宜的方法,最便宜的就是硬是用泥土填,这个只要人力成本。要么后世都常见的用沙包加固堤坝。

  但在宋朝想要质量好,最常见的便是这种埽。

  先用大量编织芦苇绳和超大超长的竹索,芦苇绳用来捆绑加固“埽”,充当编织袋的作用;竹索用来贯穿“埽”,充当纤绳,以便人力将“埽”拽拉牵引到指定区域。

  再于宽广平坦的地上密布芦苇绳,接着在绳上铺一层厚树枝与厚芦苇,再在芦苇上倒泥土以及碎石块,接下来按照这个制作次序反复操作,待填充物外形高约十米、长约数十米时,最后用芦苇绳紧紧捆扎,用来堵河的“埽”就这样完成了。

  实际它的原理与笼石法、鱼鳞塘、水泥坝是一个性质,就是用这些绳索将整个河堤变成一个整体,增加其牢固。

  郭守文没偷工减料,十万呆在京城的大军也不敢偷懒,场面很壮观。

  到处是黑压压的兵士,将一个个“埽”拖到决口边缘,栓在巨桩上,然后投河堵决。

  可是这一年雨水特别厉害,河水始终如奔马一般汹涌而来。

  无论投入多少劳力,还是投入多少石头与大“埽”,皆眨眼之间被河水冲得无踪无影。

  不但如此,陕西,河北多处地区同样受到涝灾。

  而郭守文从五月折腾到九月,这个决口还没有填上,无论他如何折腾,河水依然向东直入淮河,导致广大的灾区春秋两季颗粒无收。

  不能说赵匡义做错了,若是水势能在中途稍小一点,让郭守文堵上,将灾害降低,花费这个代价就是值得的,没有堵上,那就是一个笑话。

  当然,更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至少赵匡义想做为,也想不扰民,用心肯定是好的。

  郭守文在滑州无功,都不敢回京城。

  赵匡义也不怪他,痛定思痛,这样临时抱佛脚肯定不是办法,既然今年无辄了,就不让它下回再发生吧。

  因此就想到了古代的一个办法,遥堤。

  何谓遥堤,就是距离河堤两三里开外,再筑一道大堤,若是汛期凶猛,就可以打开陡门,将水放于这个缓冲区蓄洪泄洪,而且第一道河堤若是破掉。它可以做为第二道大堤拱卫后方。

  赵匡义便派两批官员出发,柴成务与葛彦恭顺着黄河北岸,赵孚与郭载缘顺着黄河南岸,西自河阳,东到大海,察看古代遥堤情况。

  不久赵孚便上书,是有遥堤。是那一朝建的赵孚也不知道了,但所剩百不过一二,现在重修会面临许多困难,首先不知得用多少钱帛与人力,工程量太大了。其次遥堤与河堤之间的滩地肥沃,以此为生的农户特别密集。一旦滩地用作防洪区,将有多少民户面临迁徙,他们迁到何处,如何谋生,国家将损失多少税赋?

  因此建遥堤不是办法,想要解决,只有分水。南北岸仿佼汴水,各开一个陡门,北入王莽河(山东宁津胡苏河)以通于海,南入灵河以通于淮。

  甚至也说了宋九所说的若是分水,会使在水势平缓时更为平缓,导致泥沙沉淀更快的弊端,那就是用陡门调节,仿照朝廷依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