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十三章 铁血之路(十三)(2)
作者:
午后方晴 更新:2024-09-23 15:58 字数:3020
�静,不管未来如何,最少近四万民夫,一万六千多名壮丁与弓箭手,四千多名伤员,基本平安返回了。
在这时候,余下的宋朝兵士心神都有些恍惚,于是耶律休哥果断地组织主力军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宋九喝道:“杨将军,走。”
杨业拨马离去。
宋九又喝道:“传令,放弃第一第二道防线,往第三道第四道防线撤退。”
又是一番血战,宋军终于撤到第四道防线,兵力压缩在一起,终于牺牲了无数将士,将辽军击退。
然而这一退,前面两道防线全部丢给了辽军,粮车墙推到大军后方,壕沟推平。宋军全部压缩到拒马河边这个扁长的区域里,那么辽军骚扰会更加得功。
太阳落下又升起,到了第二天,辽军攻击力又缓了下来,然而在换班时又发起了一次猛烈的攻击,将最后一道防线也撕得七零八落。然后在吃晚饭时忽然再次发起一次猛攻。然后到夜间又突然发起一次强烈的夜攻。
这种不定时的猛攻,挑动着所有宋军的神经,也一点一滴地将士气削弱下去。
好在后面传出两个好消息,三万九千余民夫与数千名伤员成功抵达雄州城,在向后方继续疏散。杨业也到达金台屯,如宋九所料,与辽军发生了一起短兵交接后,因为宋军士气悲壮,加上杨业的英勇,将辽军击退。然后杨业成功地在金台屯构建了一道防御阵线,壮丁与弓箭手以及第二批伤员向遂城平安地转移。
第三天,最重要的一天开始了……
……
开封还不知道前线的恶化。
潘美将应州与朔州的一些将吏与耆老送到京城。
赵匡义召见。
其中一个长者说道:“久陷边隆,有粟不得食,有子不得存养,不想到余年重睹日月。”
赵匡义感慨万千,赐以衣服冠带。
实际这些归顺的汉人对赵匡义多少产生一些误导作用。
两国开战,边境的百姓最苦,不仅是辽国边境的百姓。也有一些汉人想投奔宋朝,但不是多数。
想要燕云汉人向往宋朝,还是宋九在宫中说的话是最正确的,第一个宋朝要努力内治,使百姓富裕,安居乐业,第二个就是狠狠地打击,使整个燕云地区残破,那么汉人便会认为辽国不能保护他们,反过来就向往宋朝了。
这两者缺一不可。
军事强大,内治不行,不能使燕云汉人归心,毕竟在韩德让协助下,辽国越来越重视幽州汉人的生存了。
内治强大,军事弱同样不行,因为燕云汉人认为宋朝不能保护他们,是弱小国家,不会认可。
如果听这些老者拍马屁的话,后果会很惨的。
不过赵匡义仍然很高兴,只是他忽然想到了宋九的那封长奏,心上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些百姓刚送出宫,王继恩带着刘全圭进宫。
“陛下,败、败了。”
雍熙北伐开始,王继恩去了易州调拨粮草,不是粮草在易州,而是易州离前线近,呆在易州可以以最快速度观察到战场形势,再根据情况下达粮草调动命令。
但在宋初,赵大赵二对太监防范很严,曹米崔三人资格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