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乌鸦嘴(上)(3)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2024-09-23 15:58      字数:3422
/>
  盐户是多劳多得,在完成任务下,那些浮盐会略略稍高一点价格收购,可在任务内价格却低得可怜。当然,朝廷又赐其牛以及工具等等。

  若是下面官吏不拿不扣,盐户收入还能保持一家温饱,可怎么可能做到?

  盐停下来了,对这些盐户颇有利。

  王明做得不错。

  然而宋九却进了一步,实际不可能满足六十年的,以后人口逐步增涨,能满足三十年就不错了。

  宋九鼓励湖南与广南西部的官员,将盐运到各个蛮部地区,与他们以货易货交易。特别是宋朝与大理交界的地区,朝廷对这里控制很弱,所吃的盐是井盐,这种盐成本才是最贵的,而且开挖危险。运出来的是山货,若是会经营,就能获利。这些盐放在这儿做什么?

  而且盐路打通,也利于这些部族开化,渐渐与朝廷融合,朝廷会对这些地区地形熟悉,以后易于管理。

  但在西府宋九动静不小,想小也不行,辽国随时入侵,就象一道魔影压在所有人的心头。

  先是提议由杨业替换,将张齐贤调回来。

  到西府首先对军事得懂。

  事实经过宋九再三提醒,大家皆意识到西府人选困难了,以至后来西府人选让许多人头痛万分。

  然后将王沔弄到东府。本来他在西府与宋九关系还行,可这家伙也想上位,于是加入李昉行列,宋九想了想,你不是想上位吗,张齐贤来了,你到东府去吧。于是对赵匡义说,王沔不懂军旅事务,但文治还行,放在西府是浪费,赵匡义便将他调入东府担任参知政事。弄得王沔莫明其妙,不知宋九是好心还是歹意。

  张宏还不行,王显继续打酱油,不过有了张齐贤相助,宋九终于喘了口气。

  先是将李继捧调回来,朝廷将他调回,后来宋辽开战,为防西北再生变化,又将他调回去,可他有可能看到宋朝吃了亏,一个小小的李继迁就让朝廷头痛了,也产生想法。但他不是李继迁,有小动作,然而能力的不足,胆略的不足,这些小动作不大,让西北密探知道,宋九迅速提议将此人调到南方任职。

  然后于西北扩召禁兵,就是将一些自愿做禁兵的蕃子转化为蕃子禁兵,与史上不同,史上宋朝的蕃兵一直呆在西北,现在因为两战死了许多禁兵,兵力不足,因此征召了一些蕃兵羌兵,若愿意家人还呆在西北,待遇就稍差一点,类似于河北河东的乡兵,若愿意,来京畿附近安置,会种田的去农村,不会种田的往市区里安,尽量让其家属去作坊做事。

  反正宋九是下了狠心,不想禁兵因为贫困而让妻子做军妓了,那怕是蕃子羌人。

  这部兵力不多,至于乡兵编制的更少。

  由他们与朝廷的禁兵,在西北训练,这是为了未来建设一支强大骑兵而努力的。现在还不行,最少五年之后,那时宋朝仅是骑兵就会达到五万之众。

  一个骑兵让宋朝坑了。

  并且因为辽国大意,宋九与杨业李继隆得功,缴获来大量战马,也为这次军制改革打下基础。

  西北禁兵在训练成准骑兵,蕃兵本身就是蕃骑兵,速度快,战斗力强,也有效地震慑西北各族,让西北继续融合下去。

  宋九极其看重西北,西北可不能出事了,一出事,宋朝望着燕云叹气吧。

  然后到了河北。

  河东有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