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 妖星(中)(2)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2024-09-23 15:59      字数:4303
现安抚经略招讨使这个古怪的官职,兼任边防数州所有军政财大权,以便统一指挥。不过那时武将没有话语权了,是文臣在打,是宦官在打,缺陷虽然纠正,可这些文臣当真能打好仗吗?有人说韩琦是军事家,打成那样子还是军事家?那么李继隆岂不是比李靖还要牛气?

  但在这时改,还来得及!

  宋九又徐徐说出第二个改革方案:“陛下授阵图于前线将领,然前方战事变化莫测,如徐河之战,李继隆原本打算在唐河北岸用万名骑兵消耗辽寇,然后城中大军杀出,一举败敌。可是尹继伦孤军奋进,打乱了李继隆的布署,然而这一进局面却更有利。这时候李继隆若是坚持原计划会不会有这样的大捷?”

  赵匡义脸色又阴沉下来。

  宋九没有管他,继续说道:“这是李继隆,智勇双全,才打出来的战绩,换其他人呢?至少陛下把持着大方向,不会让前线将士出现严重失误。如在雄州,若是诸将听从陛下诏书,会不会有那样的惨败。”

  赵匡义脸色这才好转。

  寇准认为宋九少了风骨,但办不好事,要风骨干嘛?管它是黑猫白猫,只有能捉住才鼠才能算是好猫。

  宋九继续说道:“因此似乎同样难以两全,故张洎他们上书,虽看到弊端的一面,但没有看到弊端的另一面。臣想了许久,心中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有许多老将从前线退了下来,他们富有经验,全部呆在洛阳闲赋,朝廷虽然偶尔让他们来书院传授武学,但书院里能成为将才的人少之又少,将领是在战斗中磨练出来的,天才将领自古有几个?若是空读兵书战策,不知变通,没有磨练,可能只能成为第二个赵括害己害国。因此臣认为可以于西府置一参谋司,若是有重大军事行动,诸将一起于参谋司商议。一人想法会有失误之处,数人数十人,并且个个都是从前线下来的老将,那么想法便能完善。或有争议,陛下也足以拍案决定。那么不仅是陛下智慧,而是集数人数十位富有经验将领的智慧决定的草案。然后再将这份决议颁发前线,为防前线变动,只做大框架,就象陛下授李继隆诏书一样。让前线将领在这个大框架下自由发挥,水无常形,兵无常势,那么前线将领就有空间自由发挥,又能避免前线将领发生严重失误。”

  也就是参谋司一出来。那个所谓的阵图就不要再搞了。

  “这个,让朕再想一想。”

  宋九这一回不依赵匡义了,机会难得啊,若不借助这个势,说不定以后就没有机会改变了。赵匡义授阵图,以后宋真宗授阵图。或者未来的其他皇帝再授阵图。这还了得!

  因此又说道:“陛下,请三思哪,当今名将,李继隆算是最出色的了,他在满城矫诏,他在朔州矫诏。他在定州矫诏。为何,难道是陛下决策不好吗?非也。陛下决策乃是前度局面,到了他手中,局势又是两样,所以必须要变。若陛下坚持,那么能战者如李继隆,会继续矫诏。早晚会让陛下不满。这还是好的,甚至不能战者也学习李继隆矫诏,诏书威令不在,这些人又贻害国家。”

  实际他很想挑明了说。

  你想学李世民,有那本领么?李世民与尉迟敬德每次交战,都身先士卒,一人持闻槊,一人挽弓,如入无人之境。你也挽弓,可射的是什么。花蕊夫人!

  还是乖乖地学刘邦吧,用好了萧何,韩信与张良,从容得天下。

  但不能说,刘邦在开国诸君中能力真的很差。

  一说。赵匡义肯定恼羞成怒,俺这么有本事,仅是一个小刘邦。实际就是刘邦也不容易,那个驭人用人的本领,有几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