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七章 求和(2)
作者:
午后方晴 更新:2024-09-23 16:00 字数:3954
�所有兵士,包括带着百姓进城避难的乡兵,城中的厢兵,一起聚集,用祁州城的遭遇起动援。
城在我们就在,你们家人也在,城破我们必被辽人屠杀,你们家人也可能被屠杀。
几句话便将三军士气鼓动起来。
然后让集巡检史普带着士兵防御。
辽军拼命地攻城,城头上用提前准备好的垒石巨木往下砸,甚至将房屋都拆了,用木头砸下去。
登上城头,史普带着诸将哪里有危险就补救哪里,一次次又将辽军击下城头。
猛攻了十几天,萧燕燕傻眼了。
瀛州城岌岌可危,实际从一开始攻打时瀛州就岌岌可危,但这十几天的代价,三万多辽兵死于这个城墙下,伤者几乎达到六万人。
不能再打下去,再打下去,就是攻下了瀛州,三十万辽军也丢失了一半兵马。
于是迅撤走,保存实力,扑向大名府。
然后傲气的萧燕燕破天荒地做了一件事,请和。
赵恒在京城便收到一个人的来信,王继忠。因为斥候的作用,赵恒没有弄出以为王继忠战死的乌龙。萧燕燕抓到王继忠后,十分善待,加官,赐契丹族中美貌出身良好的女子为其妻,这种情况下有三个选择,一是象杨业与文天祥那样壮烈就义,决不屈服。不过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很少了,所以他们才能被后人敬仰,称为伟大的存在。其次象张元洪承畴汪精卫那样,马上屈服,然后为了效忠,带着夷人疯狂地对同族人展开屠杀。有,还真有不少。包括郭靖的大半个师父丘处机也是这类人,尽管他没有直接用屠刀对准自己的同胞,但在元蒙攻打花剌子模时,丘处机见了成吉思汗说了一句话,我循天理而行,天使行处无敢违。这个我非是指他本人,而是我方我们,就是元蒙,隐约的意思就是南宋不行了,蒙古取天下是天理。所以元蒙将注意力渐渐从西亚转移到中原。为什么这么做,传教啊。
还有一类人,如周作人,王维,气节诚可贵,生命价更高,王继忠无奈了,生命宝贵,再加上萧燕燕对他不错,于是投降。相信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他与张元等人有着本质区别就是虽投降了辽国,但不会带头将辽国祸水往宋朝引,伤害宋朝百姓。
因此多次提议萧燕燕与宋朝和好。
得到他的一些消息后。赵恒本来就不是惨忍的主,更不会做出汉武大帝对李陵一家子的事。况且王继忠算是他的藩邸旧人,还赐其几子为官。
王继忠先在信中主动承认了自己于望都一战中的失败。没有怪周莹,也没有怪王,然后解释了议和的意义,并且表示辽国萧燕燕与皇上为了两国百姓,都想议和。
这封信让宋朝大臣们产生了分裂。
原因很简单,无论是南边李继隆他们的部下,或者是中路雷有终他们的部下,还在路上。
而且他们到达后,还不能投入战斗。毕竟有的走了一千多里路,有的走了两千多里路,到达后必须得休息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战斗力。
但整个北方铺满了几十万辽国铁骑,与河北边境音讯完全失去了联系,甚至传来瀛贝翼等州全部沧陷的消息。
能和平也不错。
特别知道真相的人仍不多,上次宋九被迫无奈,在政事堂将真相说出来,然而能在政事堂议事的官员不过二十几人。都是宋朝最顶尖的重臣,不管对宋九此举有多少怨恨或支持,这么大的事皆不敢泄露的。至少现在这些大臣还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