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八章 黑土地(2)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2024-09-23 16:01      字数:3829
�律追究岐视者的责任。

  正是因为这道诏书,西北在迅速融合中,几乎可以与南北朝的北周速度相比。

  只是秦州番人因为朝廷力量还没有达到西侧与河州哪里,依然贵种(指看重个人的出身,以及他的种族,在宋朝有两个种族因仰慕汉人而出现借种现象,一是倭人,二就是秦州番,主要原因在史上秦州蕃人与宋朝没有太大的矛盾,而且他们血脉中带的汉人比例比较多,大多数是汉人蕃化,因此对汉人不是很排斥)。

  其次便是眼前的作物,来自倭国的水稻。

  当时想到了,可是水稻与麦粟不同的,它是一种高产作物,宋九只是想一想,并没有将水稻传播给辽东,害怕因此使辽国进一步强大。

  直到去年大凌河一战结束后,宋九才让一些海商去倭国,带来许多优质稻种。

  并且又聘请了一些有经验的河北百姓过来,同时各个屯田因为许多兵士多是农民出身,平时也耕作,于是在辽东各州府成立一些试验点,汉人耕种,让辽东百姓观看学习。

  来到宋朝久了,宋九有时候都自动遗忘掉前世那种高产。

  辽东肥沃的黑土地,加上先进的耕种方式,几乎所有试验点里的庄稼都在疯狂地生长着,特别是水稻。

  宋九让小吏认真丈量田亩,然后下令收割。

  来观看的人不少,有王曙与东阳府诸官员,还有更多的当地百姓。

  这种稻子自开始结穗起,就起来许多百姓的注意。

  都在好奇它的产量。

  它仅是试验田,在深沈州这里只有两百亩,但收割的人多,甚至看热的百姓也过来帮忙,第一天收割完毕,第二天晒干,第三天就将稻谷打下来了。

  然后称重量,居然达到一亩近四石半的高产。

  “东北可定了,”王曙说道。

  这个重量还不是标准重量,要继续晒去水份,还要扬去稗子杂粒与灰尘,但不管怎么说三石半产量有了,当然它是试验田,推广后产量必然会下降。然而与棉花一样,随着适应了当地的水土与进一步进化,若是官员主动教导大家选种,以后产量又会慢慢上升。

  想一想东北有多少土地吧。并且大多数是土壤肥沃的黑土地,官员曾经大约估算一下。若是东北全部开发出来,可以获得近三百万顷以上的优良耕地。

  一亩三石。一顷三百石,三百顷三亿石,仅是这个产量便能养活五千万人口,八百多万户百姓,然而如今东北才多少人口,户籍上只有三十几万户,实际也不过五十几万户。

  民以食为天,能吃饱,那个百姓。不管他来自那个种族,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谋反?

  宋九点点头,账不能这样算的,虽是黑土地,但必须开垦出来才算是黑土地,但这个产量没有让他失望,又说道:“可以通知各州府,这种稻子不得作为食物吃掉,而要全部保留下来。到来年选种时一律用浓盐水浸泡,选用其饱和稻谷做种子,向东北所有百姓发放。”

  小吏准备写露草。

  宋九忽然补充了一句:“不过想换这种稻谷,必须让百姓用五斤豆。或者十五斤粟来交换。”

  “这没有必要了吧?”王曙道。

  朝廷为了平辽与治理北方,花了很多钱帛了,但没必要在乎这可能二三十万石的稻种成本。算算账不过是宋九的一年薪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