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鹿鼎记(249)(2)
作者:金庸      更新:2024-09-23 18:15      字数:4233
/>   那日韦小宝到了扬州,带了夫人儿女,去丽春院见娘。母子相见,自是不胜之喜。韦春芳见七个媳妇个个如花似玉,心想:“小宝这小贼挑女人的眼力倒不错,他来开院子,一定发大财。”

  韦小宝将母亲拉入房中,问道:“妈,我的老子到底是谁?”韦春芳瞪眼道:“我怎知道?”韦小宝皱眉道:“你肚子里有我之前,接过什么客人?”韦春芳道:“那时你娘标致得很,每天有好几个客人,我怎记得这许多?”

  韦小宝道:“这些客人都是汉人罢?”韦春芳道:“汉人自然有,满洲官儿也有,还有蒙古的武官呢。”

  韦小宝道:“外国鬼子没有罢?”韦春芳怒道:“你当你娘是烂婊子吗?连外国鬼子也接?辣块妈妈,罗刹鬼、红毛鬼到丽春院来,老娘用大扫帚拍了出去。”韦小宝这才放心,道:“那很好!”韦春芳抬起了头,回忆往事,道:“那时候有个回子,常来找我,他相貌很俊,我心里常说,我家小宝的鼻子生得好,有点儿像他。”韦小宝道:“汉满蒙回都有,有没有西藏人?”

  韦春芳大是得意,道:“怎么没有?那个西藏喇嘛,上床之前一定要念咒念经,一面念经,眼珠子就骨溜溜的瞧着我。你一双眼睛贼忒嘻嘻的,真像那个喇嘛!”

  附录

  康熙朝的机密奏摺

  《鹿鼎记》的故事中说到,康熙在韦小宝的部属中派有密探,所以知道了韦小宝的许多秘密行动。小说的故事有点夸张。清初政治相当清明,取消了明朝东厂、西厂、内厂、锦衣卫等特务制度,皇帝没有私人特务。一直到清亡,始终没有特务系统。传说雍正有“血滴子”,那只是小说家言,并非事实。

  但康熙对于臣子的动静、地方上的民情,还是十分关心的,这是统治者所必须知道的情报。从康熙朝开始,清廷建立了“密摺奏事”的制度。原来的制度是朝廷有一个“通政司”机关,凡京官奏本,地方官的本章、题本,都先交到通政司,经审阅后再行转呈。康熙觉得这方式会导致壅塞,泄漏机密,所以命令特别亲信的臣子专摺奏闻。专摺不经通政司,直接呈给皇帝,密摺的封面上并不写明奏事者的姓名,只写“南书房谨封”字样。奏事者亲自送到御书房,面交太监,等皇帝批覆之后,又亲自到御书房领回。

  后来这奏摺制度的范围扩大,并不限亲信臣子才可密奏,一般地方督抚、京中大员都可用摺子向皇帝直接奏事。到了雍正朝,更规定科道等官(中级官员)每天一人以密摺轮流奏事,事无大小,都可照实奏告,即使没有什么事可说,也须说明为什么没有事可说。这种方式扩大了皇帝的权力,同时使得各级官员不敢欺骗隐瞒。

  从康熙朝的奏摺中看来,奏摺的内容主要是各地粮价、雨水、收成、民间舆论、官员的清贪。可见康熙最关心的是百姓的经济生活,以及治民的官员是否贪污腐败。当然,各地的造反叛乱,他也是十分注意的。

  康熙在奏摺上用朱笔批示,大多数是写“知道了”三字,有时也有详细指示。从批示之中,可见到康熙英明而谨慎,同时对待臣下和百姓都很宽仁。

  王鸿绪的奏摺

  王鸿绪比康熙大九岁,江苏华亭人,康熙十二年进士,做过翰林院编修、工部尚书、户部尚书等大官,是康熙十分亲信的臣子。他呈给康熙的奏摺上,只写“密奏。臣王鸿绪谨奏”字样,不写官衔,所有公式套语完全不用。他在京城做官,所密奏的大都是北京官员的情况。

  康熙派遣亲信探听消息,起初所派的都是大臣,人数极为有限,并一再叮嘱不可让人知道。他在给王鸿绪的亲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