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2章 神雕侠侣(207)(2)
作者:
金庸 更新:2024-09-23 18:23 字数:4657
决定。《易经》的基本道理,是古代哲人根据观察事理和人生经验而得出来的教训,教导人们:万事变动不居,不会固定不易,物极必反,做事不可趋于极端。即使以现代的哲学来看,那也是极有道理的。一般认为,《周易》应当在西周初年即已成型。向来说是周文王所作,这未必为事实,但周文王根据传统资料,加以整理编辑,当有可能。
《易经》以八卦来表示,以-表示阳,以--表示阴(现代西洋自然科学以+表示阳,以-表示阴,意思相同)。《易经》的根本观念是阴阳,这本是道家的观念,后来为儒家所利用。
孔子对《易经》是很佩服的,似乎遗憾没有好好的学习它。《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易经》的爻辞之后,有十篇解释经文与爻辞的文字,称为《易传》,或称《十翼》,儒家相传都说是孔子所作。但宋代欧阳修即表怀疑,近代学者如冯友兰、钱穆、李镜池、戴君仁、陈鼓应等诸位先生以充分证据证明非孔子之作,大概是战国较后期学人加上去的。
儒家的最重要经书《论语》中极少提到阴阳,孔子也几乎不谈阴阳。
阴与阳是中国人思想中极早出现的一种观念。本来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中国的地名中阴阳二字甚多,一个地方在山峰或河流附近,太阳照到的称之为阳(水之北、山之南),背着日光的称为阴(水之南、山之北)。在西周时代,周太史伯阳父即以阴阳二气来解释为什么发生地震,认为那是阴阳二气不能调和而冲击,因而发生地震。《红楼梦》中,史湘云向她的丫鬟翠缕解释阴阳的概念,就既浅明而又有趣。一般认为,天地宇宙之间,任何事物都有阴阳,所以电有阴电、阳电,人有阴(女)阳(男)之分。日为太阳,月为太阴。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更以为,阴阳二气是人以及万物的直接根源。《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易经》的原本本来很注重阴阳,但后世的传世本《易经》反而不大讨论阴阳的互济,可能是目前流行的传世本经过后世“尊阳贬阴”的儒门弟子所改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易经》,时代较传世本为古,对阴阳规律性的谈论反而更多且更好。李学勤先生着《周易经传溯源》一书见解精辟,其中说:“易卦由阴阳两爻构成,本来蕴含着阴阳说的哲理,故《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但传世本经文的卦序,却很难找出合于阴阳说的规律性。在体现阴阳规律这一点上,帛书本显然胜于传世本。”
《易经》中有八卦,以(-)表示阳,(--)表示阴,古代书写与印刷术不如今日,八卦重叠有时写或印时容易不清楚,用数字来表示就不易误会,而且以后谈到时易于引用。八卦每一卦都由两卦重叠而成,每一画叫做一爻,从下向上数上去。例如“泰卦”,是干下坤上,画出来是(--)(--)(--)(-)(-)(-),用数字来表示,阳以九代,阴以六代,第一画叫“初”,第二画叫“二”,最后第六画叫“上”,这泰卦写出来便是初九、九二、九三、六四、六五、上六。“同人卦”是离下干上(-)(-)(-)(-)(--)(-),用文字写便是初九、六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以数字代表符号是到了战国后期的《易传》才见之于书,所以拿九的数字代表阳,拿六代表阴,据我个人猜想,当时纸张笔墨尚未发明,战国人著书,用刀在竹简、木简刻画八卦,(-)(--)两种符号很易混淆,用九六两字代表就易得多,写在文字中不易误会。有人以为,阳必须九,其他数字不可,阴必须六,其他数字不可,这是混淆了两种不同观念,等于说阳电以+表示,阴电以-表示,所以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