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六、男人爱宝马(2)
作者:贼道三痴      更新:2024-09-24 00:26      字数:3859
>   集贤殿就是国家图书馆,藏书十万卷,经史子集,浩如烟海,宋版书在后世都已经快绝迹,更何况这些唐、五代的书,但周宣不是文物贩子,也没能力把这些书带到后世,而且对这些典籍也不感兴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得完吗?不如玩去。

  李坚和周宣来到集贤殿,一位姓潘的学士呈上邸报,长两尺、宽一尺,用蝇头小楷密密麻麻写着三篇短文,估计总字数不超过一千字,容量实在是小,宣传效果有限。

  三篇短文分别是《长治久安论》,写的是如何保持唐国繁荣昌盛;

  《唐国民众春游赋》,描写唐国民众春日举家出游的盛况,着眼于普通百姓的幸福生活;

  《货殖论》,论商贾对国富民强的作用,隐隐为商人张目,呼吁提高商人地位。

  周宣粗粗一看,还行,他能看懂,点头道:“不错,就是要以通俗易懂为主,我们面对普通百姓的,太古奥典雅反而不能流传——这邸报一期印多少份?”

  潘学士把太子和大学士引到集贤殿左侧的兰台阁,只见阁内太学生济济一堂,约有三、五十人,都在奋笔疾书,一看,才知是在抄写邸报。

  潘学士介绍道:“邸报抄录一百五十份,唐国十大都护府、三十六州各送两份,其余张贴于京城各大坊,各州县收到邸报后会再抄录,分发于各水陆驿站,允许商人带邸报出国。”

  周宣摇头道:“这抄写多费事,为什么不印?”

  潘学士道:“抄写快捷,印制的话要慢得多,雕版很是麻烦,费时、费工、费料,除了印制传世的典籍,很少用雕版印刷。”

  周宣心中一动,自己来到唐国,就发明了一个宣镜,太对不起他这海归身份了,现在来个活字印刷术吧,也就比宋朝毕升早个百把年,当即道:“雕版固然麻烦,但可稍加改进,用胶泥制成一个个反体阳文,用火烧硬,这些字单独存在,可以移动,常用字多制一些,生僻字少制,根据每篇文章排版印刷,这样可重复使用,不会浪费,又不象雕版那么费时,诸位以为如何?”

  在场的学士、直学士、太学生一想就明白了其中关键,真是便利百倍的妙法,无不佩服大学士的才智。

  李坚惊喜道:“宣表兄真是奇思妙想,立即命工匠照办,下一期邸报就用这种活字印刷法,多印一些,要做到妇孺皆知。”

  周宣又提议,邸报容量太小,以前是抄写不易,现在有了活字印刷术,那么邸报应该增加页码,制成小册子,还有,为邸报撰稿之人应付给润笔之资,以千字一两银子计,当然,也不是写了就有钱,得要采用才行。

  在场的大学生们欢声雷动,因为这些文章都是他们写的,学士们不屑动笔,而如果一篇千字文有一两银子的润笔,那就很有劲了,都是年轻士子,精力旺盛,下笔如有神,一天几千字也写得出来。

  潘学士道:“如要大量印刷,纸张、油墨、制版、还有润笔之资累积起来就是一大笔钱哪,往年邸报一年的用度是白银三百两,这远远不够啊。”

  周宣大度地说:“以后邸报一切开支全由我来出,我的大学士年俸三千六百两全部用于邸报,不够的话我另想办法。”

  李坚说道:“如何能让宣表兄出这份银子!待我禀明父皇,还是由户部列支。”

  周宣道:“朝中有些大臣对现今的邸报颇有微词,如由户部列支这笔巨款,必将更惹他们非议,什么劳民伤财、于国事无补的话都会出来,就这么定了,银子我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