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四章 第一枪(3)
作者:
豫西山人 更新:2020-08-04 03:26 字数:7501
加进拉拢分化宋哲元冀察政府,一方面积极备战。备战主角就是华北驻屯军。
到了1936年,日军少壮军官发动“二二六事件”,虽然很快被镇压下去了,但后果非常严重,它是日本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个事件一是诱发了日军的“肃军”运动,二是导致了广田毅内阁上台。广田毅干了两件事,一是在军部威迫下,恢复了已经废止的军部大臣现役制,二是与德国签订了“德日共同防共协定”。虽然这个协定是日本驻德武官大岛浩少将背着政府搞的,等外务省知道已经过去半年多了。历史上,战后作为文官的广田毅之所以被列为甲级战犯处以绞刑,就是因为他干的这两场事情的后果就是战争。“从二二六事件”开始,政党政治彻底退出日本政治舞台,政府沦为军部的一件工具。军部带领日本全力以赴冲上了侵略战争的不归路。
华北驻屯军,原来叫“清国驻屯军”,因司令部设在天津海光寺,又叫天津驻屯军,是日本在义和团起义后根据《辛丑条约》,在中国的驻军。兵营分别设在海光寺和北平东交民巷,兵力部署于北京、天津、塘沽、秦皇岛、山海关等地。这支部队在平津地区干了许多坏事,济南惨案、华北事变都有他们的黑手留下的印迹。
1936年4月17日,日本内阁悍然决定向华北增兵,将华北驻屯军原来的1700余人增至5700余人。据上海《申报》调查,日军实际增兵人数超过1.4万人。裕仁天皇亲自任命原第一师团师团长田代皖一郎中将为司令官,桥本群少将为参谋长,河边正三少将任驻屯军新设置的步兵旅团旅团长,陆大29期毕业、后世历史上在日本成了“不要脸”代名词的牟田口廉也大佐,由参谋本部庶务科长转任华北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联队长。
牟田口廉也大佐上任后,就来了一个“第二次丰台事件”,时间是1936年9月8日,威逼宋哲元交出了丰台。尝到了甜头的牟田口廉也以及他的上司们一发而不可收,随时准备策划更大的事变,攫取更大的利益。
到了1936年11月份,关东军参谋田中隆吉大佐勾结德王,企图策划成立内蒙国,结果由日本特务任顾问的德王伪军在绥远百灵庙被傅作义将军打的大败。这个事情让日军那些蓄意挑起事端的家伙认识到,中国的将军并不是人人都是张学良,单靠扶持傀儡是不行的。另外,随着国共谈判和两广事变的解决,中国有可能出现团结抗日局面,这是日本人绝不愿意看到的。华北驻屯军这些魔鬼们不由自主地就加快了行动步伐。
于是,到1937年入夏后,日军经常在平津地区进行演习,企图挑起事端。平津地区已经是一堆泼了油的干柴,一点火星就可能燃起冲天大火。
华北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最近身体不好,心脏病让他备受折磨,几乎不能正常工作。
知道司令官有病,牟田口廉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然,牟田口廉也急的不是田代皖一郎的病,而是什么时候才能建功立业。当初,石原、土肥原、板垣几个策划了九一八事变,马上就成了军中明星,职务、军衔、爵位,什么都有了。那可是青史留名啊!怎么样才能象石原、土肥原、板垣他们那样,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呢?
牟田口廉也的目光再次看向了地图。从图上看,现在的北平已经三面被围,只要拿下宛平城,就断了北平通往中原的大路,那北平就成了一座死城。这支那的重心在华北,华北的重心在平津,只要拿下平津,华北自然可以一鼓而下。到时候,挟华北、满蒙之人力物力,取中国如探囊取物。退一步讲,就是军部不让扩大战争规模,那把华北、满蒙连为一体,也是天大的功劳。再说了,军部想不扩大战争规模就不扩大么?那由不得他们,得我牟田口廉也说了算。
牟田口廉也似乎已经看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