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八六章 武汉上空的鹰(二)(2)
作者:豫西山人      更新:2020-08-04 03:46      字数:5425
��府和美国签订协议,决定在杭州组建霍克飞机。但是直到1936年“两广事变”中广东空军归顺中央,国民政府才算是把全国航空力量基本整合。加上新从美国购买的霍克三型飞机,战斗机被编为3、4、5三个大队,各辖三个中队,每个中队10架战斗机,另外还有29个独立中队。

  这个时候,蒋介石可以大规模发展空军了,但想来想去,发展空军是个花大钱的事情,一个县的财政收入还不够买一架飞机呢!手下的那帮贪官污吏别的本事没有,弄钱的本事可是不小,要是让这帮人管空军采购,岂不是把钱送到火坑里去了么?再说空军是新兵种,威力又大,可不能让外人掌管共军大权。于是,蒋介石在航空委员会委员长下面设了个秘书长,让蒋夫人宋美龄亲自担任秘书长,具体筹划发展空军事宜,也就是实际上的空军司令。

  宋美龄这个人确实是有本事,她虽然坐飞机晕机,又没有学过航空,但她冰雪聪明,又天生丽质,魅力四射,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还别说,让她管空军还真算找准了人,她还真的是精心筹划,建章立制,把空军管理的井井有条。但是,宋美龄毕竟不是什么战略家,对中日全面战争的时间把握不准,导致中国空军购买飞机、备件力度没有跟上战争的实际需要。

  在宋美龄看来,各国的飞机制造业发展迅速,新机型层出不穷,今天买的明天就已经落后,不如暂时买一部分,以节约经费为主,一旦中日开战,再买不迟,可以保证中国空军使用的是最先进的飞机。加上她长期在美国生活,见惯了美国的自由贸易,想着只要有钱,想买什么问题都不大。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日本人的欺骗。到36年底的时候,情报部门得到的信息是日本只有3000架飞机,而且都是仿制或购买的飞机,许多机型已经比较老旧,说明日本航空工业的制造能力有限,还停留在仿制阶段。殊不知日本此时的航空业已经进入了自主研发阶段,而且已经实现量产。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中国人,不管怎么说,谁也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空战,对即将到来的中日战争中日军飞机的作用和大轰炸的惨烈认识不到位。这样一来,虽然刘一民几次发表谈话,提醒国民政府积极备战,多购买、制造飞机和航空弹药,但在宋美龄等人的心中还是缺少了那根弦。

  这样一来,除了1934年到1935年中国政府花620万美元从美国进口213架飞机和94台发动机外,1936年中国政府仅仅用祝寿献机筹集的350万美元的一部分购买了一些霍克三型飞机,其余捐款和财政拨款被宋美龄存进了香港银行,准备一旦局势恶化用来购买最新型的战斗机。结果,卢沟桥事变一发生,不但日军海军封锁中国航线,就连欧美那些老牌帝国都摆出了一幅中立面孔,让中国买不起飞机,就是买了也运不回来。宋美龄到这个时候再想从欧美买飞机装备空军,已经实现不了了。

  蒋介石听说中国空军开战时只有600架飞机,其中战斗机只有305架,而且只有一半有战斗力,登时就气晕了。

  好在中国空军将士士气高昂,拼死作战,宁可与敌同归于尽也不稍稍退缩。硬是用这些架飞机与拥有5000架飞机日军陆海军航空兵展开了殊死搏斗,从太原会战打到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打的有声有色,空军烈士血沃长空,谱写了一曲曲英雄壮歌。但毕竟多寡悬殊,一场淞沪会战打下来,中国空军虽然击落日机数目不小,但日军随时补充,中国空军则无法补充。淞沪会战中国损失了三分之二的飞机,到1937年11月初,中国空军真的成了空军,仅剩下36架飞机。

  这个时候给中国人民提供巨大援助的是苏联。

  自1937年8月20日中苏两国政府在南京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后,苏联出于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自身战略的需要,对中国的援助力度加大。8月27日,蒋介石约见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除要求苏联提供贷款、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