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二七章 国共合作新模式(2)
作者:豫西山人      更新:2020-08-04 03:56      字数:6423
见到刘一民,他会一直等下去的。

  罗荣桓晚上去找刘一民商量的时候,刘一民正在和曾照、比尔?克莱门、李强、钱志道等军工、通讯专家和唐海晏等冶金专家在一起忙乎。

  本来,刘一民是计划到后勤司令部去蹲一段时间。但是他事情太多,忙不过来,正好曾照坐飞机赶到济南了,刘一民就下令把同志们请到济南来,一起研究。

  这次刘一民要解决的有几大问题。第一个大问题是通讯联络问题,重点是要解决飞机定向仪安装、机载电台与地面部队的联络、坦克车之间联络等问题。第二个大问题是弹药生产问题,主要是要解决批量生产弹药和生产破甲弹、燃烧弹的问题。第三个大问题是武器生产问题,也就是要扩大八一自动步枪、八一机枪和火箭筒产量,研制枪榴弹,试制火箭炮。

  八一枪族脱胎于苏军的ak步枪,加上火箭筒和火箭炮,刘一民相信,日军步兵武器绝对不是我军对手。

  刘一民穿越前是国防科技大学的研究生,这些武器装备由于已经落后淘汰,保密性已经不强了,课堂上老师讲,图书馆和网上都有大量的资料,刘一民又是北大高材生,学这些东西已经没有任何问题,图纸都在脑子里装着呢。要不然,他也不可能在勉县兵工厂生产出八一自动步枪和火箭筒、反坦克地雷、反步兵地雷。

  刘一民的问题也是穿越者特有的问题,那就是不能当神棍。

  倪华从美国回来时,应刘一民的要求,购买了一批教材和图书,刘一民作战间隙可以学习研究。这样一来,刘一民在同志们的印象中成了喜欢钻研理工、军工书籍的领导,连罗荣桓都忍不住提醒他不能偏废,作为高级领导还要多研究一些马列著作,并且给他找了一些书,让他学习。弄得刘一民除了打仗、工作就是学习,时间被占的满满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刘一民可以放手与曾照他们探讨军工技术,再也没有人会怀疑他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

  由于有成功研制八一自动步枪、机枪和火箭筒的经验,火箭炮的理论探讨和草图就好办了。包括枪榴弹,也不用费多大事。

  办法还是老办法,就是刘一民根据作战需要,向曾照、比尔?克莱门他们提出需要什么性能的武器,让曾照和比尔?克莱门设计、划草图,然后由刘一民提出修改意见,再行设计,折腾几遍后,就基本成型了。最后,刘一民再拿着尺子,进行详细修改,直到修改成后世我军的107火箭炮为止。

  至于枪榴弹,刘一民没有选择美国式的在枪管下增装榴弹发射器,原因是增加枪的重量,消耗战士体力,增加瞄准难度。打了这么久的仗,他对日军已经非常了解了,知道日军步兵装备确实比不上美军、德军,但他们重视单兵战斗素质,射击精度高。真要是让手持冲锋枪的美军与手持三八大盖的日军遇到一起,双方都没有飞机坦克大炮的话,那吃亏的一定是美军。因为冲锋枪射程近、精度差,进战占尽优势,稍远一点就不行了。不等美军靠近冲锋枪射程,日军士兵就会用三八大盖给他们点名的。

  对付日军,不需要装榴弹发射器,采取我军81式步枪原来的办法就行。那就是事先使用空包弹,把榴弹装在枪口,击发空包弹,利用火药的推力把榴弹发射出去。唯一不方便的地方是要占用枪口位置,而且拆装比较费时。

  曾照和比尔?克莱门都是非常又经验的高级专家了,刘一民提出思路时,他们就知道自己又要创造奇迹了。比尔?克莱门甚至提出应该去美国申请发明专利,但是被刘一民拒绝,交待这是高度机密,不能泄露。

  生产火箭炮最大的问题是炮筒和火箭弹的发动机。火箭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