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三五章 下王埠(3)
作者:豫西山人      更新:2020-08-04 03:56      字数:5265
时,小鬼子尖兵搜索队的摩托车已经驶进了下王埠盆地。

  于得水现在已经不再打算伏击小鬼子的大部队了,他知道,那块馍太大,会把肚子撑破的。只要能把眼前的鬼子尖兵搜索队干掉,就算旗开得胜了。

  于得水把战斗任务分的很清楚,火力支援营负责解决小鬼子的坦克、装甲车和汽车、摩托车,一营负责消灭鬼子骑兵。

  此刻,于得水就趴在火力支援营的阵地上,对火力支援营的营长说,今儿个是死是活就看他的了,两个火箭筒组,瞄准鬼子的坦克、装甲车,给老子狠狠打,汽车、摩托车交给重机枪、步兵炮和掷弹筒收拾,一定要首轮打击就把鬼子打趴下,否则部队就撤不出去了。

  火力支援营长是教八旅派来的,原来就是老五营的排长,打过的硬仗多了。听了于得水的话,嘴一撇,轻蔑地说:“团长请放心,老子是主力红军出身,从井冈山一路打过来的。就这么点小鬼子,我们又是反坦克地雷,又是电起爆炸药,又是火箭筒,他们死定了!你听好吧!”

  于得水想想也有道理,这两个火箭筒组,听旅长说都是师长从教一旅给调过来的,那是绝对的老手。这么近的距离,隐蔽的这么好,再打不中的话,就可以碰死了。

  鬼子搜索尖兵部队就在战士们的眼皮下向下王埠村开来。

  可能是急于向前攻击前进,鬼子的摩托车、坦克、装甲车、汽车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只是放慢了速度,车上的机枪向两边的山林哗哗啦啦地狂扫。于得水知道,这是小鬼子惯用的火力侦察。

  就在这时,轰的一声,一辆鬼子坦克压上了反坦克地雷,身子一颤,趴窝了。

  坦克一般都是前装甲最厚,侧装甲次之,后部稍薄,顶部和底部最薄。这种设计源于实战,由于坦克的正面最易受到攻击,所以前面最厚;然后在设计时遵循“厚度与受到攻击的概率成正比”这一规律,将最不易受到攻击的底部作的最薄,以求得以最小的重量换取最大的防护力。

  反坦克地雷就是要专攻坦克的死穴,一击致命。

  教导师的反坦克地雷,最早是由勉县兵工厂研制成功的,分反履带地雷和反底甲地雷两种。也就是俗话说的炸脚地雷和破肚地雷。教导师东进后,兵工厂就可以复装弹药、制造炸药包、手榴弹、地雷外,这种反坦克雷自然是首先制造的。只不过小鬼子的重兵扫荡,影响了兵工厂的正常生产。

  鬼子坦克压上的这枚反坦克雷,属于破肚的反底甲地雷,采用大锥角药型罩空心装药,地雷起爆后形成高速翻转弹丸穿透底甲,不但破坏坦克,还能消灭坦克里面的乘员。

  当然,这个时候没有红外线传感器之类的技术,八路军的反坦克雷都是靠引信起爆的,只能等鬼子的坦克、装甲车压上地雷后才能起爆。

  这种技术并不是什么高新技术,一战时期德国都能制造。

  反坦克雷一响,等于下达了开火命令,随着于得水的“打”字出口,八路军开火了。

  胶东独立一团火力支援营的两个火箭筒组,就隐蔽在村口的一段石墙后面,石墙上被掏了两个大洞,火箭筒就从洞里伸了出去,正好对着鬼子的坦克和装甲车。

  轰、轰两声,两发火箭弹一先一后撞进了两辆鬼子坦克侧甲,登时就把两辆坦克打成了火球。看的于得水心里直叫好!

  这部分鬼子尖兵,除了骑兵和汽车、摩托车上的步兵是第五师团的以外,坦克、装甲车都是日军新拼凑的装甲旅团的。这些家伙刚从日本船运到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