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论语道德(2)(3)
作者:孔丘      更新:2024-09-24 02:29      字数:2594
br />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评析】

  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孔子就特别强调“孝”。所以这一章还是谈“孝”,要求子女从内心深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绝对服从父母,这是要给予批评的。

  【原文】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评析】

  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这一思想是可取的。

  【原文】

  4.23 子曰:“以约1失之者鲜2矣。”

  【注释】

  1约:约束。这里指“约之以礼”。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原文】

  4.24 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2于行。”

  【注释】

  1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原文】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原文】

  4.26 子游曰:“事君数1,斯2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

  1数:音shuo,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

  2斯:就。

  【译文】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