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论语述而(2)(2)
作者:
孔丘 更新:2024-09-24 02:29 字数:2568
�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原文】
7.25 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评析】
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原文】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1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2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3而为泰4,难乎有恒矣。”
【注释】
1斯:就。
2恒:指恒心。
3约:穷困。
4泰:这里是奢侈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评析】
对于春秋末期社会“礼崩乐坏”的状况,孔子似乎感到一种绝望,因为他认为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难以找到他观念中的“圣人”、“善人”,而那些“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却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也就心满意足了。
【原文】
7.27 子钓而不纲1,弋2不射宿3。
【注释】
1纲:大绳。这里作动词用。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绳,在大绳上系许多鱼钩来钓鱼,叫纲。
2弋:音yi,用带绳子的箭来射鸟。
3宿:指归巢歇宿的鸟儿。
【译文】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评析】
其实,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和用网捕鱼,和只用箭射飞行中的鸟与射巢中之鸟从实质上并无区别。孔子的这种做法,只不过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