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终成三国首富(2)
作者:
上官雪牛 更新:2024-10-03 11:45 字数:3155
�以财帛联络二人,共图大业。刘备、孙权得道荣之助,势力大增,遂合力讨伐曹魏。邢道荣亦在荆州广积粮草,暗中操纵市场,获取巨利。
却说邢道荣得封“富国公”后,掌管蜀吴两国财赋,其治下民众安居乐业,百姓称颂不绝。然而,天下虽三分,战事频仍,诸侯征伐不息,民生困顿。邢道荣深知,若欲长治久安,必先稳固经济,聚拢财源,方可安邦定国。
一日,邢道荣与蜀主刘备论天下大势,刘备叹曰:“道荣,汝治财有方,然吾国财赋仍觉不足,民生多艰,何以解之?”道荣答曰:“主公,若欲富国,必先兴商贾,广通货源,方能聚财帛。吾欲行商道,广设市集,以通四方之货,聚天下之财,如何?”刘备闻言,欣然应允,遂命道荣全权负责此事。
道荣得命,广召蜀中商贾,立下规章,减轻税负,鼓励贸易。时蜀中富庶之地,乃成都、江州二地。道荣首在成都设大市,招揽四方商贾,规其市场,订其章法。市中货物繁多,百姓竞相交易,不数月间,蜀中财源大增。继而,又于江州设大市,广通南北之货,货源充足,市面繁荣。
邢道荣又见吴国江东之地,物产丰富,然地狭民多,常有匮乏。遂联络孙权,建议两国互通有无,互利互惠。孙权见道荣治财有方,亦欣然同意。于是,两国贸易频繁,货物往来不断,百姓生活渐渐好转。
道荣见财赋渐丰,遂设库储粮,以备不时之需。又劝刘备、孙权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百姓安居乐业。其间,诸葛亮亦多次献策,共商治国之道。邢道荣与诸葛亮虽分掌财政与军政,然二人志同道合,共谋天下大计,蜀吴两国益加稳固。
时有一日,邢道荣偶遇一奇人,姓张名衡,精通天文地理,尤善于预测时势。道荣与之相谈,问及天下大势。张衡笑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然三国鼎立,战乱不断,民生困苦,若能有贤相辅佐,或可得一时之安。”道荣闻言,深以为然,遂结为知交,常邀张衡商议国是。
邢道荣于治财之余,亦不忘修身齐家,常以儒家经典自警,广交贤士,纳谏如流。其母见道荣成就斐然,心中甚慰,然亦常告诫曰:“吾儿,汝今居高位,然须谨记:位高者当不骄,富贵者当不奢,广施仁政,方可长治久安。”道荣感恩在心,谨遵母训,事事亲力亲为,从不懈怠。
道荣治蜀之时,亦常往来吴国,与孙权商讨经济之策。孙权见道荣才华横溢,心中甚喜,遂以重任相托,命其协助治理江东。邢道荣不负众望,广设商贾,疏通水道,使得吴国财赋亦大为增益。孙权感其功德,封其为“商贾侯”,赐予高官厚禄。
邢道荣虽位高权重,然未曾骄奢,依旧过着简朴生活,常与母亲、兄弟同吃粗茶淡饭。其间,道荣之弟邢道仁亦渐有所成,协助兄长打理家业,二人齐心协力,共谋大计。邢道荣常教诲道仁曰:“吾等虽居富贵,然须以民为本,广施仁政,方可得民心,保家国之安。”道仁深以为然,遂一心为民,广行善事。
忽一日,曹丕篡魏,称帝于洛阳,天下大乱。邢道荣见时局不稳,遂联络刘备、孙权,共商讨魏之策。刘备、孙权皆以为,曹魏新立,根基未稳,正是削弱之时。遂命邢道荣筹措军需,广积粮草,以备不时之需。
道荣见天下局势变幻莫测,遂暗中联络各地诸侯,共商讨曹魏之策。其间,与孙权之子孙登,刘备之子刘禅,皆有深交。道荣常教之以治国之道,劝其广施仁政,安抚民心。二人皆深以为然,遂尊道荣为师,共谋大计。
道荣接命后,广召江东农夫,设屯田于长江两岸,广植粮食。又命地方官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桑。数年间,江东屯田广布,粮食大丰,国库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