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罗,绿罗(3)
作者:请叫我高原红      更新:2024-10-25 07:12      字数:2799
�浩劫。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整个明国都是凭借着朱富贵的人格魅力,再加上数名天才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灵机一动。

  明国在北美的西域取得的成就是无法再复制和具有普遍意义的。

  他不会造福四亿中国人,也不会持续太久。

  大明没准就在明日,毕竟他们的体制和宗教都要比欧洲差得多。

  一个由工程师统治的国度,能有多大的封顶?

  想到这里,俾斯麦越发的热衷于推动和拉姆人的联盟。

  19份炸酱面加2个鸡蛋,总算没白来。

  朱富贵和俾斯麦商量了一些细节。

  一是,大明皇室服装店马上制作了一套普鲁士服装的样本,交给俾斯麦,送到了柏林,供威廉一世阅历。

  二是,《明-普鲁士教育理论共识》是俾斯麦亲自下的决定。

  在欧洲,普鲁士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一种耻辱。

  俾斯麦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能在美洲,遇到了一个真正的朋友。

  普鲁士自腓特烈起就实行了强制教育。

  那就是,皇帝利用国家的赋税,而不是对学生征收的费用,来促进普及普及的基本知识。

  上午八点钟,学生们开始了同样的学习,他们的课本,他们的课程,他们的制服,他们都是背着双手,站得笔直,他们要做的,就是按照他们的上级来做,他们会根据他们的钟表来安排他们的工作,他们会按照他们的年龄来安排他们的学习,他们会按照他们的年龄来安排他们的学习,他们会进行相应的考核,他们会得到相应的惩罚和奖励。

  总之,通过处理机器部件来使每个儿童接受基本的基本知识,这正是普鲁士教育制度的精华所在。

  这个制度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服从政府,敬畏上帝,勤劳节俭的民族。”

  这种行为,当然会引来一片骂声。

  英国的自由主义学者认为:“普鲁士制度最大的缺点就是一致性和干涉性,因为相同的知识会对不同的人造成不同的效果。”一个小孩可以使他的知识库更加紧密。另外一个小孩会受到智力上的影响。于是,普鲁士模式就声名狼藉地违背了学习的根本法则,即学习要有独立和愉快。

  “普鲁士有工匠,有教士,有思想家,有主人,有奴仆,有青年,有老年人,可是没有一个人。在做普鲁士人之前,我们必须要有一个人。”

  甚至贝多芬都说:“日耳曼人完全是一支散兵游勇。他们把欧洲文明的发展过程搅得一塌糊涂。德国人在拿破仑试图释放我们的同时,也在反抗。”

  然而,贝多芬显然忘了,他八岁时跟随皇家管风琴家 h.伊登,开始了他的首次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