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看崇祯如何风骚下圣旨(2)
作者:韧竹万杆斜      更新:2024-11-01 12:19      字数:2026
emsp;这次就走的很顺利,六科给事中很快通过,通政司的官员将圣旨送到午门,这个传旨流程算是具备了大明王朝的合法性。

  袁可立任职鲁豫总督的消息,随着朝廷下发的邸报传到了大明各个地方。

  京师的官场中,虽然震惊于皇帝敢如此胆大的放权,但震惊过后,也就是这样。

  因为袁可立去的地方是边镇,兵战凶危,并不是一个香饽饽。

  东江镇和登莱两府已经属于对抗建奴的前线了。

  这些年大明为国捐躯的文臣武将实在是太多了,如今都是畏建奴如虎。

  谁也不愿意去辽西登莱任职,官再大也得有命当不是?

  一些人则是好奇圣旨中,出现的一个新的称谓。

  “军机大臣?”

  那是什么职务?

  翻遍历朝历代的史书中,那都是没有出现过的。

  看词识意,很多人猜测,也许是专门处理军国大事的重臣。

  只是军机大臣的出现,那置总理朝政的内阁于何地。

  未来皇上会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

  一些人在瞎琢磨,另一些人还在观望,他们相信年轻沉不住气的少年天子,肯定很快就会给他们一个答案。

  袁可立在一个夜晚悄然离京,带上了家眷,包括自己的好大儿袁枢。

  袁可立实在不放心这个实诚好骗的孩子,一个人在京城。

  还不如待在自己身边,登莱两府看似是前线,实际上和建奴远隔大海,安稳得很。

  到时候无论在山东布政使衙门,还是自己的总督府,为他谋个四五品的差事,还是得心应手的。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父母之为子,则为计深远。

  六十多岁的袁可立在不辜负皇恩的同时,也要为家中子女谋划以后的前程,这是人之常情。

  袁可立的两个弟子,倪元璐和黄道周赶来送行。

  面对风华正茂的两位弟子,袁可立有很多期许,两人都是翰林院编修。

  也都是崇祯的日讲官,算是崇祯的半个老师。

  虽然崇祯很少听经筵,日讲也很少,但终究可以从一些地方上,影响到崇祯。

  袁可立勉励两位弟子,不要太出风头,圣上是明君,按部就班工作就好,迟早都是宣麻拜相的。

  就这样袁可立只带随从几人,去往山东济南任职。

  至于小道消息说,有一位孙姓致仕官员也同时入宫面圣,只是没有了下文。

  袁可立的事情可以暂时翻篇了,现在轮到另一个姓袁的大人了。

  袁崇焕在宁锦大捷后,朝廷因为赏罚不明,其实就是魏忠贤等阉党贪了他的大功。

  作为首功的袁崇焕,仅得赏银若干,官职一级没升,只给自己的儿子挣了一个锦衣卫荫官的前程。

  倒是后面摇旗呐喊的酱油党太监和文官升了一大堆。

  这搁谁身上,谁不生气?

  袁崇焕心想,老子头功第一名,还给你魏千岁在辽西修建了生祠,放下身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