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作死小能手刘鸿训(2)
作者:韧竹万杆斜      更新:2024-11-01 12:22      字数:2010
p; 什么停发宗亲藩王俸禄暂行条例。

  什么对于巡按御史的若干改动方案实施。

  什么封疆大吏特殊任命,比如前阵子的四镇督师和鲁豫总督。

  每一件中旨,都让内阁和各科给事中头疼不已。

  可各要害部位还都是帝党占多数,唯皇命是从。

  个别有异议者,比如前阵子的兵科给事中许誉卿,被崇祯亲自下场撵出京城后。

  崇祯皇帝的中旨,就已经等于圣旨了,还不允许有增改删减。

  这让内阁努力了一百多年,限制皇权的措施付诸东流。

  这种皇权泛滥,独断专行的行为,让朝中很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有识之士之中,就有内阁的青年俊彦刘鸿训。

  当他看着满篇能看懂,却怎么看都别扭的中旨时。

  心中惊涛骇浪,那是此起彼伏,经久不息,要是有一艘友谊的小船,那是说翻就翻。

  刘鸿训觉得崇祯少年皇帝,离经叛道,实在是惊世骇俗。

  这样下去,迟早会酿成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

  他心里产生了一个大胆,甚至悖逆的想法。

  这想法并不突兀,甚至有着大明士大夫的优良传统。

  这想法就是,崇祯皇帝陛下,现在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大闹天宫的孙猴子,搞得满朝文武极其难受不适应。

  是不是要给皇帝陛下上上笼头,戴戴紧箍咒。

  等他帝王之术弄明白了,懂得和光同尘的道理,再给他卸了笼头,松了紧箍咒。

  这个想法实施起来,有一点难度。

  崇祯并没有一位像样的长辈在宫中,对他进行训诫教导。

  也没有一个像冯保,王安这样心向他们士大夫,文官和外廷的好宦官。

  这样,文官集团就失去了影响内廷的抓手。

  宦官这玩意,虽说是伺候人的。

  怎么能都顺着皇上,要有自己的主见才是。

  赶明儿自己想个辙,要给内书房的学习材料里面,添加一点士大夫忠君爱国的感人故事,多培养几个独立有主见,主要对文官有好感的大太监。

  曹化淳出自王安门下,勉强算一个潜在盟友,可这还不够。

  因为曹化淳对他们有所保留,把对崇祯皇帝的忠诚放在了第一位,而没有把天下万民放在第一位。

  眼下能给崇祯加以限制的,只有他们这帮子文臣。

  而文臣们必须合力施压,才能让皇帝有所顾忌。

  把文臣团结起来,需要一个领头的大佬。

  想到这里,刘鸿训的目光落在了黄立极的身上。

  他先去后面的值房里,抱来吏部的卷宗查阅。

  查阅完后,找到了那四个人,看来吏部已经做好了前期准备,来宗道那个老小子肯定得到了风声。

  也就是说,内阁倒是落在吏部后面,才看见的这道中旨。

  刘鸿训放下中旨,将中旨推向前方。

&em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