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胡汉一起迁,谁也跑不了(2)
作者:韧竹万杆斜      更新:2024-11-01 12:52      字数:2029
r />   朝廷将在出台救灾措施的同时,实施移民政策,永久性地转移部分人口,以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为了确保移民工作的顺利进行,朕认为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朕要把这件事情变得有利可图,不仅要有短期的利润,还要抓到长期的利润点。”

  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上,眼神坚定地说道。

  他深知驿站改革对于国家财政的重要性,因此决心将其变为一项盈利的事业。

  在旧时空,邮政物流是国家产业支柱,这一点毫不为过。

  紧接着,他又强调了全面维护驿道和驿站的重要性,并提出要建立健全、优化全国的驿道系统。

  同时,他还计划增设民用邮局信件业务,以确保大明朝所有的百姓都能享受到驿站带来的便利。

  这样一来,货物和商品的流通将得到极大的促进,大明朝的国家经济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正当崇祯皇帝滔滔不绝时,他突然想起了一件事。

  他转头看向杨嗣昌,语气严肃地问道:“文弱,朕记得之前崔呈秀提到过他手下有个名叫刘懋的御史,对驿站的利弊有着独特的见解。

  崔呈秀可是对他这个手下赞不绝口,说他的才能当一个刑科给事中实在是屈才了。

  也答应朕要尽快上一份有关驿站改革的奏折。

  可是这么多天过去了,为什么一直没有下文呢?

  朕真的非常期待听到他的想法。

  让他抓紧把奏折呈上来。”

  杨嗣昌听后,立刻拱手作揖,表示会尽快催促此事。

  他恭敬地回答道:“喏,陛下。臣这就去办。”

  随着杨嗣昌的回应,此次御前会议在关于驿站的讨论声中画上了句号。

  崇祯的想法实在太过大胆,他想要将国内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转移到海外去,这种开拓殖民地的野心让众人惊叹不已。

  而这次,他的计划终于公之于众,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移民这个词,对明朝的百姓来说并不陌生。

  早在洪武到永乐年间,一场长达十五年的洪洞县大槐树下的大规模移民活动就已经震撼了整个国家。这场移民潮波及到了大明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山西人遍布全国各地。

  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晋商才得以兴起并繁荣昌盛。

  无论走到哪里,他们总能找到自己的老乡,论起族谱来都是一家人。

  而且各地都设有山西人的会馆,这无疑给他们的生意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这句歌谣成为了所有山西人心中共同的记忆。

  如今,崇祯竟然打算发起陕西人的大移民,这让人不禁好奇是否会出现一个类似于洪洞县老槐树那样的集合点。

  对于京城的老百姓来说,这些消息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他们只是把它当作一件新鲜有趣的事情,听过便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