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不愿意养蒙古鞑子的崇祯皇帝(2)
作者:韧竹万杆斜      更新:2024-11-01 13:04      字数:2016
��。

  这次皇太极成功打趴了虎墩兔汗,即林丹汗,完全征服了漠南蒙古,昔日荣耀无比的察哈尔部,真的成了建奴的马仔小弟,那大明朝的宣府镇大同镇甚至是山西镇都在建奴的兵锋之下。

  崇祯皇帝从一开始就并没有计划在拉拢漠南蒙古方面,与能屈能伸,联姻结盟认亲拉关系且善于作战的皇太极竞争,而是在这近两年的时间里专注于修炼内功。

  崇祯皇帝可不愿意将珍贵的钱粮用于封赏纳款,更不愿将其白白送给虎墩兔汗那样的无用之人。

  说白了,他并不想依赖外部力量。

  毕竟,蒙古人的不靠谱程度可是出了名的,他们的忠诚度更是难以保证。

  所以,只有自身强大起来,才能吸引蒙古人主动投靠。而对于大明朝来说,蒙古地区的经济依赖性更为强烈。因此,面对全球化贸易的浪潮,崇祯皇帝决定给蒙古人一个机会,让他们参与其中,工业化革命的浪潮会让北方的游牧民族变得能歌善舞,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崇祯皇帝只是打算将这一个历史进程提前两三百年进行。

  否则,他可能会像旧时空里的崇祯皇帝一样,听从袁崇焕的建议,重新启用那些年事已高、思想保守的鸽派大佬——如三朝元老王象乾来抚驭蒙古人。

  这里也由此可见,袁崇焕也有着自己的私心。

  在旧时空成为蓟辽督师后,他没有第一时间推荐自己的老上司和恩师孙承宗,反而选择了一个行将就木的王象乾作为自己的搭档。

  这或许是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吧。

  在崇祯看来,袁崇焕的心思并不复杂。

  首先,王象乾的主张符合自己“抚西以拒东”的战略方针,这样一来,大明的精锐兵力就能够集中在辽西这片狭小的土地上,通过修建坚固的营垒、采取稳健的战术来专注应对女真人的威胁。

  其次,更为关键的是,孙承宗和袁崇焕在对待女真人的策略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

  这种分歧导致袁崇焕在得势之后,并未推荐自己的恩师孙承宗。

  如今,这个时空大明朝的局势相较于旧时空有了明显的改善。

  孙承宗仍然是袁崇焕的上级领导,尽管袁崇焕在辽东镇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但他并非制定战略的统帅,而仅仅是执行战略的一颗棋子。

  真正负责制定战略的是京城的军机处以及四镇督师孙承宗。

  面对咄咄逼人、势力日渐壮大的大金女真人,感到压力和憋屈的不仅仅只有大明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