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新铁路开工(3)
作者:朕御山河      更新:2019-11-11 15:14      字数:12638
��耕种的田地,李安感到非常高兴,这都是他的成果,说明他的科研成果,已经开始慢慢改变大唐帝国的展了。

  春耕的时间很快到来,大唐帝国的所有区域都在忙着春耕,老百姓在忙着在田地里干活,朝廷则忙着组织协调,以让春耕能够有序进行,不被干扰。

  与以往春耕不同,这一次春耕采用了一定的机械化,在整个关中地区,有三千台耕地机投入到了耕地的行动中,当然,大部分都是贵族的田地在使用这种耕地机,老百姓仍旧使用耕牛耕地。

  耕地机的效率是耕牛的几十倍,耕地的效率极大的增加了,为此,很多大户将麾下的田地从佃农的手中收回来,以节约人力成本。

  这些失去佃农资格的农夫,也失去了生存的依靠,只得前往京城寻求谋生,而加入工匠行列,无疑是最好归宿。

  很多农夫只会种地,对工匠不是很懂,但后世的工人,也不是一进工厂就什么都会的,慢慢学就是了。

  有技术的工匠,待遇要高一些,没有技术的农夫,刚进入的待遇自然要差一些,但养活自己和一家人是毫无问题的。

  春耕之际,至少有数万户佃农转化成了工匠,从而大大增加了研中心的人力,让研中心一下拥有了六万人力资源,大大方便了研产品和制造机械的进程。

  人多了之后,研中心的五千亩土地就显得有些拥挤了,朝廷得知后,立即将研中心扩大,并且一下子扩大了四倍,面积过两万亩。

  有了更多的土地和人力之后,李安的研和制造进展,变得越来越顺,更多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般被制造了出来。

  而很多百姓见当工匠,所能获得的收入比种三五十亩土地还要多,于是,在大贵族的建议下,将土地给卖了出去,仅留下三五亩菜地,让家中的妇孺精耕细作。

  如此,工匠的人数进一步缓慢扩张,人力资源变得更加庞大。

  通往玉门关和中受降城的铁轨线路,早就确定下来了,春耕之后,李隆基亲自下旨,征关中所有闲散劳力,分两路开始铺设铁轨。

  当然,铁路沿途的百姓也一并征,并负责修筑沿途铁路的路基,以让这两条战略铁路可以更快的完工。

  这一次,朝廷征的劳力过百万,规模之大,远以往的任何一次征,对民力的损耗必然是极大的,但这两条铁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即便损耗国力,也要尽快完成,尤其是通往玉门关的铁路非常重要,这关系到大唐帝国的长治久安,况且,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展,大唐帝国完全有这样的实力,搞这么大的工程。

  除了人力极为庞大之外,这一次的铺设铁路工作,还投入了大量的机械和炸药。

  遇到需要削平的小山头,直接用火药炸碎,以节约人力,另外,推土机和货运蒸汽车也很轻松的被研制了出来,并立即批量生产,然后投入使用。

  由于百万劳力没有很高的技术,为此,除了铁路局投入了大部分的技术人才,研中心也抽调了万余技术人才,加入到铺设铁轨的工作之中。

  路基工作是全线一起开始搞,以最大限度的节约时间,而铺设枕木和铁轨这项工作,则从长安城和中途的几个重要地点开始铺设,尤其有的路段都是平地,根本不怎么需要处理路基,直接铺设就可以了,只有地形复杂的地区,才需要处理路基,也是整个铺设过程中,最耗费人力的地方。

  由于铁路局的相关人才,已经有了铺设通往洛阳城铁路的丰富经验,为此,两条铁路的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