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3章 你方唱罢,我登场!(2)
作者:大司空      更新:2021-01-10 01:43      字数:11487
��哪里变出来的这么多的船?”

  “铺天盖地啊”

  不大的工夫,第一批大船顺利靠岸,一队队官军下船之后,随即排成整齐的队列,警戒于码头的四周。

  紧跟着官军登岸的是,大队大队的从幽蓟大平原上,强行南迁的老百姓。

  “嘿嘿,那个背花包袱的小娘子,长得可真俊俏呐”

  “谁说不是呢”

  “我可听官府说了,南迁的这些人,个个都可以分得几十亩地,还三年不交纳赋税啊”

  “唉,李大帅可真是仁慈啊,换作是某家,都杀它个干净”

  “可不是嘛,这些依附鞑子的家伙,就没一个好东西,杀光了,才清净了”

  看热闹的人们,从来不嫌事大,就怕事小,你一言,我一语,大家七嘴八舌的把南迁的移民们,给骂成了翔。

  就在众人目不转睛的看热闹之时,坐镇登州城内的杨烈,已经下达了平卢全境戒严令。

  “禀报大总管,从安喜等地运来的南迁民,已经抵达了码头。”

  “禀报大总管,运送老弱妇孺的奚车已经备好了”

  李中易没在登州,他全权委托杨烈,集中处置南迁移民的安置事宜。

  杨烈原本不耐烦处理这些琐碎的细务,没奈何,李中易远在开京,他这个行军大总管兼检校平卢节度副使,只得勉为其难的见招拆招。

  在李家军中,虽然李中易的移民命令,获得了绝对的执行,但那只是军令的不可违罢了。

  不理解移民南迁政策的重将,大有人在,只是,在李中易的威压之下,不理解的也必须执行到位罢了。

  杨烈其实是个军政双优的顶尖人才,只不过,他追随在李中易的左右,历练了好些年,也跟和读了不少的兵和史籍,深切的了解,李中易对于权力制衡的高度重视。

  在李家军中,都头以上级别的军官,在讲武堂内,不仅要学习军事理论,更要学习政务处理原则。

  所以,军中的袍泽们,大多跟着李中易的叫法,称讲武堂为军政学堂。

  远的且不去说它,单单是在这平卢节度使的辖境内的的六州之地,军中身有残疾或是体力不支的营指挥或都头们,很多都转任了民职。

  按照李中易的规定,营指挥一般担任县里的巡检使兼屯田使,实际上,承担的是县尉和部分知县的职责。

  至于都头们,大多转任亭长。不过,此亭长非秦汉之时的亭长,其职权范围大致相当于,乡长兼乡派出所长。

  其实,李中易制定的军转民政策,参照了县团级、乡科级的干部制度。

  李家军中,一个都的兵力,其实就相当于近现代的一个半连。

  可问题是,在都以上,军以下,只有营这个基本建制单位。李家军中的一个营,总兵力接近千人,至少也有七、八百人,正好是团级编制。

  团和连都有了,唯独现代的营级编制,完全是个空缺。李中易也不好照搬照套,索性规定了,都头当亭长,指挥当县令。

  解放初期的军转制度,在安置部队干部,巩固红色政权方面,不仅有其合理性,更有其必要性。

  李中易照着葫芦画瓢,在没有改变现有官僚体系的前提下,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