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九章 三个条件(2)
作者:
十年残梦 更新:2022-10-11 14:15 字数:3171
效,给中国西北奠定工业基础,只要这个目的达到了,其他的个人荣辱得失,又算的什么。</p>
没有什么比一个国家的巨大部分的工业领域都向着他来开放,来的更好的了,换成别人,最多只是浮光掠影的看了庞大的规模经济,但是对于杨元钊来说,他可以用一体机复制全部的设备,当要给工厂全部机器的设计图,出现之后,自然能够通过熟知的科研人员进行分析,把这个工业体系给复制。还有一整个德国公海舰队,只要中国的造船业,达到生产战舰的程度,那么中国可以凭借着这一批的图纸,达到一战之前德国的水准,这样的层次不低了</p>
不管如何,这一次德国之行,最大的问题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那么唯一的就是等待,如何尽可能的提升,包头的基础,让包头能够顺利的消化这一次提升,这可能需要相当长的一个时间,但是只要消化完毕,西北能够真正的站稳脚步。</p>
对俄国一战,反应了西北的实力,一样根据经验来整合,发现西北产业有一定的问题,运转总不是那么的通畅,这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杨元钊在后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发动机工程师,了解的多的,就是发动机的行当,其他的只是根据印象,西北的发展有些畸形,几乎是杨元钊在一体机的帮助下,硬生生的推动的,</p>
一方面,一体机可以帮助杨元钊,复制到各种机器设备,另外一方面,洋务运动数十年的成果被他吃下了之后,又用利益和福利等东西,硬生生的把产业工人的数量扩大,这个在后世已经验证过的方法,在短短的4年时间之中,为西北培养了数以百万甚至是千万计的工人,彻底的让西北度过了难关。</p>
当然了,这样硬生生的提升,并不是正常的方式,这种情况之下,漏洞肯定有,甚至不和谐的地方也很多,也就是中国超出想象人力优势,加上一体机和西北疯狂的爆海的情况下,生生推出来的生产能力。如果在后世,这叫假大空,这叫硬着陆,这叫产能过剩,可是在这个产能就是一切的一战之前,这却恰恰成了优势,在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创造出来的奇迹。</p>
杨元钊很清楚,如果不是一战马上来临,他或许不会一下子把西北的制造业程度爆到现在这个程度这样的拔苗助长,即便通过一战而获得丰厚的收益,也会在一战之后的调整期到来的时候出现问题,到时候,单边的军事重工业为主体的西北,必然会出现多极不平衡的状态,一如后世的苏联一样,被这种不平衡玩死了。</p>
正是对历史又特别的了解之下,杨元钊才会重视这一次的德国之行,不但亲自前往,而且做了很多的预案,对他来说这一次的德国之行,不但是完整的补强中国的制造业,把最顶尖的制造业能力,从一体机生产到真正的生产过度过来的,另外一方面,通过考察德国的制造业布局,对西北的制造业进行一番手术刀一样的改进的,只有自身安全了,自身强大了,西北才真正的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最少完成祖国的统一,并且开辟疆域,为未来的国人,争取到更大,也是更加优势的生存空间</p>
当然了,杨元钊同意的情况,穆默还需要向国内报备,只不过现在已经进入到了苏伊士运河之中了,在通过运河之前,是无法发送电报的。</p>
苏伊士运河运河北起塞得港南至苏伊士城,长190千米,在塞得港北面掘道入地中海至苏伊士的南面。短短190公里,却省去了绕行整个南部非洲,数以千万海里的里程,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运河之一。</p>
现在这个运河牢牢的控制在英国人的手中,看过了马六甲海峡,再看看苏伊士运河,杨元钊才真正的明白,一条交通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