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当时年少青衫薄 第六百九十章 准卿三条奏(2)
作者:府天      更新:2021-01-20 08:30      字数:3234
��么轻松了。前者即便未必有罢相之虞,可兼任吏部尚书至今近三年却始终未曾察觉端倪,必定会降低自己在朝廷士林中的名望;后者这吏部侍郎也才当了两年多,一直觉得吏部上下已经被梳理笼络得差不多了,可这次的危机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杜君礼莫非是打算插手吏部?”

  裴光庭低低问了一句,李林甫登时一颗心猛然一缩。他好容易才把齐潮赶下了吏部侍郎的位子,得以从刑部侍郎转任吏部侍郎,倘若真的被杜士仪插进手来,他这个掌管铨选,能够得心应手把想要安插的人放到想要安插位子上的吏部侍郎,这种便利就再也没有了

  因此,他暗自咬了咬牙,继而就镇定自若地低声说道:“相国放心,我不会让他得逞的”

  而独自请留宣政殿的杜士仪,面对天子那征询的目光,他便诚恳地说道:“陛下,其实考簿作伪,据臣在吏部考功司库房中翻阅得知,恐怕不是一时一日之事,也不是一年两年之事,甚至不是十年八载之事臣翻阅的考簿,最早是在长寿元年,也就是说,至少在四十年之前,就已经有胥吏趁着考簿上朱笔所记考第褪色之际,将其从下第修改成上第,从而在大考升阶或是减禄,抑或在升黜的时候,为不法官员牟利。”

  李隆基尽管早已不像是当年真正亲政的时候那么勤政了,但仍然深恨被人蒙蔽,因此,听到杜士仪把这考簿舞弊的年限提到了四十年之前,也就是自己的祖母武后秉政的时期,他不禁眼神一缩,表情反而缓和了下来。

  “你继续说。”

  “历来考课结束之后,考第公布宣之于众,然后记录在考簿之中,又发给官员考牒作为凭证。所以,真正记录这些的,也就是这三样东西。然则考牒并不是每位官员都会一直保存,而张榜更是三五年便会销毁,所以考簿竟是成了唯一的证据。只要有胥吏在这上头做文章,可以说是很难查出来。所以,如今固然要严加彻查,但臣想禀奏陛下,不如从即日起,日后考簿上记载的官员考第,一律用墨笔,停用朱笔。墨笔不易褪色,如此,日后便可在最大限度上杜绝考簿舞弊”

  这是个简单有效的手段,要更改的只是日后记录考簿的方法,简单易行。因此,李隆基几乎只是略一思忖便颔首答道:“此事准奏。”

  “其次,陛下,此事既然延续几十年,而吏部从无尚书侍郎能够一任如此之久的,臣说一句公道话,只怕前前后后不知道多少胥吏在其中狼狈为奸,涉及其中的官员更恐怕不计其数,却一向欺瞒上头。倘若真的彻查过甚,只怕会动摇人心。所以,臣请陛下允准,只将此次查知之胥吏绳之以法,至于其余与此有涉之官员,只需知会此后的吏部主官,在每岁铨选时驳落,让他们废置终身。如此既可以儆效尤,也可避免朝堂人心惶惶,失了陛下圣明。”

  从前见识过杜士仪执拗的时候,再对比其外任上历练多年,如今回朝任中书舍人的时候,李隆基就不禁感到,这有阅历就是和愣头青不一样,说出来的话让人怎么听怎么舒服。杜士仪此议不啻是说,在杀一儆百之外,其他于此有涉的人不动声色地搁置到一边去,让他们自食其果,既让他出了气,又不至于伤了他这个盛世之主的英名,于是,他装模作样斟酌了片刻,便再次微微颔首

  “依你。”

  “其三,恕臣直言,尚书省六部之中,吏部权最重。例如每年知贡举,均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考功员外郎不过从六品,位卑而权重,位卑则难以抵抗权贵请托,权重就容易滋生舞弊事端。而且,应试的士子大多自视极高,倘若稍有不顺心,便容易掀起撕榜以至于喧哗宫门的情景。例如臣当年状头及第时,便是陛下英明,罢黜了考功员外郎李纳,方才最终得以还科举清明。考功司既然每年主持考课都已经忙不过来,再主科举,实在是不妥。臣启陛下,为表重人才,以及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