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八章 教化之功在千秋(2)
作者:
府天 更新:2021-01-20 08:43 字数:3206
��,而且通晓各族语言,经验无不极其丰富。也正因为如此,对于此次登籍过程才刚刚展开,蕃军胡户当中就突然起了这样的骚动,他们无不警惕。
“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这次前来重新登籍,一大目的便是清理浮户。”其中一个吏员犀利地直指中心,这才看着段秀实说,“虽说大唐立国之初就有规矩,新生人丁一律登籍,可这么多年下来,隐户浮户逃户不计其数。前有宇文融主持括田括户,但如今当初那户籍也早就是废纸一张了,人户复又逃去无数。朔方河曲虽则紧靠突厥,常有战事,但河曲千里沃土,常有汉蕃人户逃到这里,或为军将收容为佃仆,或于脆为细作,或鼠两端。”
段秀实到中受降城已经一个多月了,这些情形也不无了解。三受降城附近土地肥沃,当初卸甲为民的屯田兵,如今成了民户,每岁屯田所得,供三受降城中兵马所需绰绰有余。正因为耕田有利可图,将卒收容从突厥甚至中原逃来的人为佃仆,逃亡的人户也常常在这附近自己开垦田地自给自足,这一切就和杜士仪曾经和他讲过的,当年云州城破多年之后,还有不少逃户携家带口住在其中的例子相仿佛。
这一次的胡乱,或有奸细兴风作浪,或有隐户担心沉重的赋税,也或有将卒担心自己收容佃仆的情形被捅出去,或有胡人蕃军本身的恐慌……可以说是多方因素合力的缘故,当然,背后有黑手自不必说。
想到这里,段秀实就开口说道:“恩师曾经对我说过,他当年受学于嵩山卢氏草堂,名闻天下的名士卢鸿卢浩然。若非那三年求学,没有他的今天。于是恩师在云州代州,无不极重学校,云州有专为孤幼设置的培英堂,在代州州学更是延请名士,为其中学生讲学,如今代州私学亦是极其兴盛,这就是教化之功。后来到了陇右,恩师也设了精英堂,军中文武子弟悉入学就读。”
“段郎君的意思是……”
看到四个小吏都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段秀实便认真地说道:“教化之功,胜于大捷。我等如今登籍受挫,甚至于激起胡乱,是因为军民百姓只想到了其中弊端,而看不到收获和利益。倘若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切切实实的好处,何愁谣言不会不攻自破?各位,我打算立时拟出一道布告,敬告中受降城上下军民百姓,恩师此行遣我登籍,是为了于中受降城广设文武义学,不拘贫富出身,所有十五岁以下子弟都能入学习文武,学百工农艺。”
这不是打着杜士仪的旗号乱许诺吗?
几个小吏一时面面相觑,有人想要反对,可如今火星已经分明燃起,若不能尽快让躁动的民心安定下来,他们此行不但无功,反而有过。再说,以杜士仪的为人秉性,治政风格,说不定真的会真的将错就错认可段秀实的这道布告
“各位不用担心,我会即刻派人将此事禀报恩师。”
段秀实都这么说了,一个资历最老最年长的小吏当即点头答应道:“好,便如段郎君此言拟好之后,我等立刻到四境宣读晓谕”
教化之功,听上去显得很虚无,但在考评每一个州县乃至节镇主官的时候,这甚至远胜于一次两次的大捷。在蛮夷之境,能够教导当地土著学会礼仪,缴纳赋税,这样的功劳足可让县令得到迁。而放眼民间,望子成龙的念想扎根于不少人心中,只恨没有上进之门。毕竟,在书籍腾贵,大多要靠手抄的现如今,能够识字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痴心妄想。就算从军,相比好兵器,能够自保的好武艺也更加重要,这也不是轻易就能学得来的。
即便没有奢求,只希望能够种好地的人,当段秀实在布告的末尾,亲手画出一样样杜士仪当年在陇右推行过的水车犁头以及各种农具,声称能够提高耕种效率,以及种种耕田良方之后,也不禁为之怦然心动。
而且,段秀实在布告上最醒目的地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