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大势不可逆(2)
作者:府天      更新:2021-01-20 09:11      字数:3259
msp; “夫人……”

  见王忠嗣面露潮红,徐大夫长叹一声,上前几步后长揖行礼,随即沉声说道:“王大帅,不瞒你说,我并不是因缘巧合,方才出长安到山南西道游历,而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托付我的人说,利州地处偏远,也许没有能够妙手回春的名医,我正好善于从脏腑调治外伤,所以就特意来请我出山。而我听说是为王大帅这等名将,自然一口就答应了。如今王大帅手无寸兵,纵使边疆再乱又有什么办法?想当初为了你之事上书鸣冤的人还少吗?可结果如何?杨国忠拜相之后,忌惮当年弹劾李林甫的这拨人,66续续已经把很多人给调出长安了。如今的朝堂诸公,早已是万马齐喑,全都沦为了立仗马”

  先是夫人揽责,紧跟着是徐大夫痛陈心迹,王忠嗣顿时沉默了。足足过了许久,他方才艰难地开口问道:“敢问徐大夫,托付你前来照拂我的人是谁?”

  “王大帅又何必多问?”徐大夫原本不欲多说,可王忠嗣执意要问,就连李夫人亦是追问不止,他只得叹了一口气道,“是杜家小郎君。”

  果然是杜幼麟

  王忠嗣想到当初杜幼麟身为京官却冒险跑出长安向自己示警,甚至又拿着他的血书跑去凉州见哥舒翰,继而马不停蹄赶回长安托高力士转呈。敢去做这些事的人,再悄悄请一个大夫来照拂他,这就毫不奇怪了。他轻轻吐出一口气,想想杜士仪这些年来谋定而后动,麾下又是精兵强将一个不缺,属官亦是精于非常,他终于打消了心头那股上书请缨出战的强烈冲动。

  是杨国忠有心看着漠北这么大乱,甚至期望杜士仪于脆就这么死在外头,而不是边疆没人可以北上终结这场乱局。否则,朔方的郭子仪早已是军功赫赫的大将,从河东节度使任上解职,如今还在河东绛州闲住的裴休贞,亦是老到稳重……已经用不着他再去逞强了

  等到王忠嗣服药之后沉沉睡去,李夫人长舒一口气,离开屋子之后,少不得对徐大夫千恩万谢,而后者只是谦逊地说做了该做的事。即便如此,当李夫人对儿女们挑明了此事之后,每一个儿女心中全都尽是感激。而李夫人则是在最后轻轻拍了一记扶手,掷地有声地说道:“你们的阿爷和杜大帅是至交,杜大帅如今身在险境,一儿一女还留在长安,却还记得你们的阿爷,这样的情分,我们自然会记在心里。杜小郎君既然托付徐大夫前来,又特意嘱咐,千万不可再去趟浑水,就听他的。日后若有机会,我们一定加倍报答”

  河西凉州,孤独的南霁云正在西行沙州。山南西道利州,王忠嗣再次熄灭了刚刚燃起的怒火。而长安城中,依旧是一片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

  时值隆冬,长安却至今不曾下过雪,天空已经阴沉沉了很多天,有些人的心情也如是阴沉沉了很多天,比如杨国忠。

  自打派去河北道调查安禄山是否有反心的中官辅琳风尘仆仆地归来,一再承诺安禄山忠心耿耿,而且说时日无多,想用人生这最后几年为天子镇守边疆之后,李隆基就对于安禄山是否会造反一事,渐渐又有些犹疑反复。就连起头已经被韩国夫人杨玉卿说动的淑妃杨玉瑶,也派人对杨国忠说不要危言耸听,这就让杨国忠的心情更坏了。

  唯一还能让他稍稍纾解郁闷的是,他终于把陈希烈这一尊皮里阳秋的点头菩萨给赶了下去,举荐了亲近自己,名声才于又不错的韦见素为左相。最要紧的是,韦见素也是极其坚定的倒安党,一心认为安禄山必反

  相比往年一到腊月年关,天下各地节度使便纷纷来长安谒见,今年的状况便冷清多了。漠北大乱,杜士仪肯定不能来;高仙芝正在筹备出兵,分不出身;李俭提出告老,如今新任北庭节度使的人选还没定下来;鲜于仲通这个剑南道节度使定下来不久,可因为吐蕃和南诏正在勾勾搭搭,暂时回不来;安禄山就不消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