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经(2)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2019-11-07 16:45      字数:12520
�须多,岂让吾一粒粒去数?”

  “花点时间,数上三五万粒,以此去估堆。”

  那样会有很大的误差,但刘昌郝也不需要一百万粒种籽,五十万粒就足够了,然而这是种子,只能多不能少。

  “好吧,”朱三答道,别以为简单,这么多五色瓜种籽,并且是优质五色瓜种子,得托人去慢慢收,收购回来还要慢慢数,数完了还要慢慢估堆,也很麻烦的。但想挣钱了,没法子。

  “咦,须多五色瓜,刘小郎,汝……”

  “只能运到京城卖,吾家虽是岗陵地区,然离惠民河近,运输便利,到时还望汝做牙人与果子行谈判。”

  “彩,彩,”朱三开心地搓着手。

  “抽解几何?”

  “皆是亲戚,好说好说,汝欲给吾几何?”

  “他人给汝几何抽解?”

  “交易数量大,抽解会少,数量小,抽解会多,交易困难,会多,交易轻松,会少,多者往往百里取十,少者往往百里仅取一二。”

  “若此,汝去洛阳之花销,吾来承担,再按照交易数额百里取三抽解。”

  这次交易包括买五色瓜的种子,去弄牡丹修剪下来的花枝,购买牡丹、芍药、菊花的大株,又不在一地,不但交易困难,十分繁琐,前前后后可能需要一个多月时间,朱三想了想还是点头说道:“行。”

  市易法后牙人、特别朱三这样的小牙人日子越来越难过,大株是又李氏花行占主导地位的,以及未来的盼头,甜瓜都交给朱三了,若是花种出来,必然还会交给朱三。冲着盼头,也不能言抽解低。

  朱三留三人吃了午饭,刘昌郝丢了一锭碎金子给他,重新回到内城。

  “昌郝,还去何处?”

  “书坊。”

  书坊就是卖书的地方,不过京城大多数书坊略有所不同,他们覆盖了出版、发行与销售所有的环节,在店里是卖书的,散卖与批发,然而在京城某个作坊区里,他们还有一个用来出版的作坊,许多书坊还存有大量的石板雕版。

  相国寺附近也有不少书坊,不但书与花,可以说整个宋朝除了不易存贮的外,几乎所有物产、奇珍异宝在这方圆三公里范围内能买得到,甚至能说这一带就是现在整个世界商业的精华。

  书坊也要选择的。

  刘昌郝转了好一会,走进一家书坊,这家书坊规模很大,正中坐着的掌柜大约五十来岁,与刘四根那种皮笑肉不笑的笑咪咪相比,这个老掌柜给人一种很舒服的儒雅之气。

  知人知面不知心,以面相观人很不靠谱,但刘昌郝也没有其他的好办法。

  他走了进去,相比于尉氏两个小书坊,这家书坊规模要大得多,也有许多书籍。

  他一边翻书看一边听着店里伙计与顾客的对话,很难看出一个人的好坏,然而必须得有一条,他们能做到和气生财!具体一点是态度好,不以衣冠看人。

  京城士子多,不时有士子进来买书或看书。

  刘昌郝忽然拧起眉头。

  宋朝印刷术发展迅猛,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印书的作坊,书院,一些大型私塾,还有各地民营的书坊、书肆、书籍铺。也有官办的,包括国子监,据说国子监里藏有十几万块经史方面的石雕版,但是纸张有着严重问题…�